4月9日上午,傈家山寨中路乡新厂村那米洛村民小组大雨初霁,村子旁边那片绿油油的绿肥地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势更好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户主子文双的儿子、儿媳和挂钩扶贫干部一起正忙着割绿肥。 这位挂钩干部就是维西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赵学飞。到今天,赵学飞已经在子文双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五天了。按照上级要求,从去年7月开始,维西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职工每个月至少到挂钩联系村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五天。 “老庚哥,你歇一下吧,剩下的活路我们来做就行了。”子文双的儿媳妇对赵学飞说,“你每次来都帮我们家出主意、想办法,还给钱给物,我们心里过不去。”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喜欢做农活,干点体力劳动正好锻炼筋骨。”赵学飞笑着说。 中午12时,绿肥割了一大半,子文双说:“老庚哥,该回去吃午饭了。”于是,一家人有说有笑走在回家的路上。 做午餐的是子文双的儿媳妇蜂秀英。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性格开朗,做事很麻利。还不到半个小时,中午饭就做好了,一家人围在餐桌吃饭,其乐融融。蜂秀英的丈夫边吃饭边说:“现在,我家媳妇的厨艺已经达到老师的水平了。” 蜂秀英丈夫口中的老师就是县林业和草原局擅长烹饪的干部。前年,维西县林业和草原局选拔了三个擅长烹饪的干部,买来了大米、麦面、蔬菜、新鲜猪肉,在新厂村举办家常菜培训班,全村每家有一名妇女参加培训。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妇女们掌握了做家常饭菜的技术,提高了生活质量。 饭后,子文双讲起了赵学飞挂钩扶贫他们家4年来发生的变化。 “我们家过去穷得很。我老伴常年带病,加上我们家没有经济来源,不要说吃得好,就连盐巴茶钱都有不起。”子文双说,“老庚哥就像我们家里人一样,经常住在我们家,为我们家出主意,想办法,还帮我们干农活。现在日子安逸了,儿子参加培训班学会了泥工技术,外出务工每天收入200多元,去年,他拿回来3万多元。儿媳妇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每年收入9000多元。我们家每年核桃、花椒、树头菜收入5000多元。经济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 接着,子文双指着改造一新的住房说道:“你看,这个衣柜是老庚哥买的。这几年来,老庚哥还给我们家买了橱柜、锅碗瓢盆。他每次来都给我的孙女带来礼物。今天我们吃的菜蔬和肉都是老庚哥带来的,我们都把他当做一家人。” 子文双家整洁的庭院,修葺一新的住房和室内新添置的家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精准扶贫政策给这个傈僳族贫困山村带来的变化。 夜幕降临,子文双一家和赵学飞就像一家人一样坐在沙发上拉起了家常。“今天绿肥割完了,明天的任务就是种树头菜。树头菜是个好东西,城里人爱吃,卖价也好,今年种下去明年就能采摘了,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赵学飞说。 赵学飞说:“四年前刚到新厂村时,村民见了我们都很陌生,也不愿跟我们交流。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把他们当成一家人,他们把我们当成亲人,共谋脱贫路,同吃一锅饭,有困难共同解决。”(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