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迪庆日报》为例,浅谈如何提高报纸版面的编校质量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王沙沙 发布时间:2018-12-06 10:30:41

◎ 王沙沙

作为一名80后,小时候我们最熟悉的场景就是,校门口的看门老大爷戴着一副老花镜,坐在椅子上,拿着一份报纸认真地阅读。甚至,在那个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报纸、读报纸。无论遇到什么奇闻异事,我们都会说:“这是真事,报纸上就是这么写的。”由此可见,白纸黑字的报纸,是老百姓最信赖的权威信息来源。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政策法规,报纸不仅代表着公信力和权威性,更会直接影响到读者认知。因此,提高报纸版面的编校质量,不仅是对公众负责,更是一件关乎政策舆论引导的大事。笔者以《迪庆日报》在编校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方法为例,浅谈如何提高报纸的编校质量,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雅正。

《迪庆日报》存在的编校差错

《迪庆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自1988年创刊以来,在中共迪庆州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服务人民”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反映社情民意,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中,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报纸每日订购量达18000份,已成为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中小学校、各地基层群众学习政策、了解政策,凝聚人心、澄清谬误的重要平台。但在编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差错。例如一般性文字差错(别字、多字、漏字),语法错误(搭配不当、语义重复、成分残缺),标点符号错误(逗号和顿号混用、分号和句号使用不规范以及直接引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计量单位用法错误(应用平方米,不用㎡),人名、地名、领导职位错误,地方口语化严重、倒装句居多,网络语言、专业名词、成语等使用不规范,报头不规范、新闻发生的时间和来源不明确等问题。

编校差错产生的原因

迪庆州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着藏、汉、纳西、傈僳、彝、回等26种民族,各族人民世代杂居,相融共处,举世罕见。过去,受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大多数群众都讲民族语言,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会说、不会听汉语。随着近10年来迪庆的不断对外开放,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物流、人流的发展,外来游客的涌入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学说普通话。但受长期积累的方言语法语系影响,全州人民的汉语素质仍然相对滞后。

迪庆日报社现有在职编辑人员11人,11名编辑中有10人是本地人(另外一人已在迪庆生活了10年),报社记者均是本地人,大部分投稿的通讯员(部分副刊作品作者除外)也是本地人。采编人员长期生活在迪庆,并讲当地方言,在语句处理时不规范。另外,目前编辑队伍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中层编辑力量缺失,存在“老少低弱”的现象。其中,有2人有15年编辑工作经历(一人负责二审),其余编辑工作经历为1-6年时间不等。除了经验少,大部分编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全靠自学和摸索,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另外,编辑每天除了确保4个版面正常编辑以外,还负责版面稿件初审以及微信、网站、微博、手机报等其他媒体的编辑业务,工作压力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校质量。

采取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报纸、网站和其它新媒体质量,减少各媒体差错,杜绝政治性差错的发生,迪庆日报社针对存在的问题,相继出台了《迪庆日报差错奖罚暂行规定》《迪庆日报社编校质量抽查规定》,根据稿件、版面、网络和其它新媒体差错的性质、责任大小、影响程度的不同,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对差错实行连带责任追究。根据《迪庆日报社编校抽查规定》,报社由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组成两个抽查小组,在每个月第一个周内组织本小组开展抽查活动。活动当日,小组随机抽选一期报纸、一期微信、一个网页进行编校质量检查评定,并对抽查结果按优、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进行定性。一个版面或一期新媒体,无差错为优,差错率在万分之三以内为合格,差错率在万分之三以上(不含万分之三)为不合格。抽查结果在全单位进行通报和公示,按照抽查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的原则,抽查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目前,报纸编审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几点建议

通过分析目前报社存在的编校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改进,不断提高编校质量。

单位层面。报社领导班子应加大对提高编校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一是加大对报社编辑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培训或跟班学习,进一步提高编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增加编辑人员数量。按目前情况看,报社编辑人数总体较少,且大家还要兼顾新媒体编辑任务,分身乏术,没有多余时间学习。三是要鼓励老编辑、副总编等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多指导年轻编辑开展工作。同时,二审和终审要加大对常见的逻辑错误、语病、数字误用、知识性错误等差错的审核把关力度,通过编辑与审核人员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

编辑记者层面。作为一名党报编辑一是应明确审稿与阅读之间的差异,审稿绝非泛泛阅读、领会大意,然后稍微改动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而是需要通过精细的阅读,一字一句地改正差错、完善文本。建议在第一次审稿修改时就编辑到位,以防出现二次返工现象。因为第一次阅读时注意力相对集中,发现错误的几率大。二是记者在交稿前要仔细、认真核对稿件,确保没有人名、地名、逻辑错误再提交给编辑。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编辑毕竟不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只能依靠记者所采写的稿件来进行编辑,不一定随时都能发现问题。例如,有些通讯员把几户生活在半山腰的群众搬迁到村民小组的新闻事实说成是整个村搬迁,与事实不符,如果编辑不再与通讯员核实,很可能出现新闻失真的严重错误。再比如,记者在写会议新闻时会参考会议材料,认为会议材料不会出错,但事实却相反。在汪洋当选全国政协主席后,记者在报道某一会议稿件时还写成“深入贯彻学习汪洋副总理在云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了避免发生系列错误,建议编辑与记者或通讯员保持联系,遇到不确定的数字或信息时应及时核实,避免造成重大差错。对于易错的字、词、标点符号、成语熟语、引文等多加注意,必要时,可通过搜索百度核实。三是加强自学,善于积累。编辑记者都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编辑应多学习跟业务有关的规范文件,并加强与二审、终审的联系,确保最大程度避免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责任编辑:马建军 实习生 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