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换真情 施底村群众的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不通汉语,对贷款政策的认知度低;有的人愿意贷,但没有还贷能力;有的又怕背上贷款的负担,贷款业务遇到了瓶颈。而没有资金注入,集体经济就缺乏发展动力,群众就得不到收益。为了破解这种难题,农行维西支行的信贷人员和风细雨地宣传解释,马不停蹄地奔波服务,开创了迪庆金融扶贫的先河。 高学松是农行维西支行个贷中心的负责人,2014年以来,因病做了多次手术,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纠缠着他。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时,行里工作人员紧缺,作为业务骨干,他二话没说就投入到工作中,同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为了让群众知晓、了解金融扶贫政策,维西支行结合施底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宣传和入户宣传结合的方式宣传政策。集中宣传时,支行工作人员把群众集中到村委会,通过讲解、咨询、座谈的形式讲解贷款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远期效益,并为群众提供午饭,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入户宣传时,他们分组奔赴各山头走村入户开展工作。车辆上不去的地方,他们就请村民骑着摩托车送他们到那里。 “做贷款资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有的农户没有办理身份证、有的身份证已经过期了、有的征信达不到……我们总是反反复复地跑,为他们完善资料。”高学松说。 这一次他们给农户贷款执行的是基准利率,农户间自愿结对互保,关键是要做好前期信贷资料。为此,信贷人员不辞辛劳奔走在入户调查、完善资料的路上。入户期间,高学松的双腿肿到了膝关节。 2017年12月底,270万元贷款资金通过州分行审批发放到农户手里,这些资金以入股形式注入重楼种植,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保证。今年上半年,139.7万资金再次通过多户联保小额惠农贷款的方式注入村合作社用于重楼扩大生产。岩瓦村民小组51亩、火夺底村民小组20亩的重楼基地建设已现雏形,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 致富好盼头 “我家的土地以每年每亩1000元租给了合作社建重楼种植基地。现在除了养几头土猪和几只土鸡以外,我闲下来的时间就来基地打工。拔草每天可得80元,做其他活每天可得100元。每个月在基地打工的时间是20多天,收入比过去提高不少。”正在基地打工的岩瓦村民小组村民陈玉开开心地说。 据村党总支、村委会负责人王符全介绍,重楼基地建成后,村民的闲冬变成了忙冬。刨到一车山基土就可以卖1000元,卖一车农家肥也可以收入上千元,基地里有活要做时,村民就在家门口务工,月底就能结算工钱,村民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增加了许多。去年,合作社支付给村民的务工工资就高达30多万元。 据了解,合作社还给村里的种植户提供了种苗、基础建设、技术指导,激发他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合作社第一批股民得到了分红,户均480元。施底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乡、全县的一个典型案例。 “经过农行工作人员多方努力,金融扶贫资金得到了维西县政府的贴息支持。贷款期限是三年。三年中,群众贷款入股集体经济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这是农行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为施底村脱贫攻坚献计出力的一项举措。”维西支行负责人王礼富说。下一步,该分行将进一步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尽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