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住穿看开发区群众40年生活变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解大钦 发布时间:2018-11-15 09:34:59

●解大钦

改革开放40年来,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这个高原上的弹丸之地见证着时代的跨越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这里有大江的澎湃、大山的青翠,有樱花的浪漫,更有枫叶的多情。曾经的滩涂荒壁,如今的鸟语花香。

从服饰看变迁

上世纪80年代末,与开发区一江之隔的丽江街头开始流行喇叭裤、红皮鞋、波浪卷,各种新潮服装相继涌现,开发区老百姓也开始追求美观和时尚。不同于大都市,开发区纳西族含蓄的改变始于首饰、服饰的“微调”,这种“微调”呈现出纳西族妇女们无法复刻的美丽与独特。

妇女们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等饰品从铜变银,再变成金,最后到翡翠,不停地更换中折射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传统的棉布百褶围腰颜色从黑、白、蓝变为红、白、黄、绿等艳丽色彩。随着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度,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在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追求民族共性的同时,又从细微之处追求个性、多变。“我这套是在丽江订做的,不算披肩要4000多块钱,面料好还是手工刺绣。”一位妇女在康巴艺术节系列表演中向观众炫耀着她的服饰。

老一辈的纳西族服饰只有在节庆期间才舍得穿上,并且一套衣服就要穿很多年。有手艺的妇女为了节约成本也会自己缝制,或者去丽江的民族服饰店购买。开发区三家村的一位老人家说:“上世纪80年代,纳西族‘披星戴月’传统服饰一套就将近60元,但日常服装人均年消费支出不足20元,到2018年,三家村普通百姓的服装人均年消费就上千元。如今,逛商场不再仅仅只是买衣服,更多的是享受现代生活。”

从住房看变迁

多年来,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按照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的发展目标,构筑以山体绿化为面、街道亮化为线、乡村景观为点的体系,绘制出三家村绿色发展蓝图。走进村子,路面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造型或借照壁题字彰显主人家修养,或用瓦猫、悬鱼点缀遵从纳西文化。

11月初,进村道路正在加宽,和金秀老人已年逾耄耋,老人拄着拐杖在大柳树下烤着太阳自发当“监工”。“把路面铺平一点,不要磕磕绊绊的,这颗柳树下年轻人还要打牌呢。”老人用纳西话叮嘱着工人,随后又用汉话说了一遍,老人口中的“年轻人”也是一群70岁上下棋牌爱好老者。

几十年间,和金秀老人见证了开发区滩涂变城市,农业变工业,村民逐渐放下对土地的执念,深刻认识到党在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对于村落改造、道路建设等事宜也从最初的抵触到变为最终的支持,改革开放带来的集体红利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固有观念。

“这些年日子好了,管委会一直牵挂村子发展,安装路灯、铺平道路、建设活动室,再不去劳动一下人都闲得慌。”在和金秀老人看来,勤劳的品质不应随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忘,反而应被传承。

滨江大道上,美国红枫在初冬时节鲜红似火,搭配远处蓝天映衬下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宛若一副高饱和度的胶片照。

6公里的滨江道是开发区的浪漫之地,时常看见满头银发却相依相伴的老人们度着步子漫步其中。来自德钦县燕门乡的阿追奶奶和老伴来开发区养老4年,让老两口最满意的是开发区的气候和人居环境。“来到这里我老伴的高血压再也没有发过,每天都要拉着我在滨江路散步晒太阳,原本以为在这里会很孤独,没想到还有很多老乡也在这里。”

据开发区老体协不完全统计,我州在开发区养老的老年人超过300人。早些年,人们认为开发区是产业聚集区,必然污染严重、环境嘈杂,随着“四区”战略的深入推进,高原病防治中心、中心完小、中心幼儿园、居民小区的落成,以及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工程聚集起了开发区的人气。走在开发区中心广场,有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也有来自高原的阿姐彩色,还有江边泼墨挥毫的文艺老者,对于这群人来说,内心安定就是最好的栖息之所。

近年来,开发区实施的金沙路改造绿化工程,滨江景观大道工程、214线绿化工程为提升城市形象创造宜居休闲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全民健身日、规范广场舞推广、门球赛丰富了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当地文化繁荣与文化共荣。

从餐桌看变迁

根据开发区当地风俗,冬天是结婚的好日子。初冬,在开发区一场纳西族婚礼上,宾朋满座,热闹非凡。记者亲身感受了一场乡村味蕾盛宴,只见餐桌上的菜品如同流水般一一呈上,有清汤酥肉、豆腐圆子、琵琶肉等传统菜肴,也有百合腊肉、药膳鸡等新式菜品。

拿纳西红肉来说,过去这道菜只会出现在婚礼和年猪饭桌上,它曾经是宾客们的最爱,如今生活好了,人们也不爱吃太油腻的食品,开始注重吃绿色健康的食品。

伴随区内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日俱增的人气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饮食结构。如果要说开发区饮食的翘楚,那么“鱼片”当之无愧。江鱼搭配巴蜀秘制调料,鲜嫩在麻辣中引爆味蕾,难怪旅客们再忙也要停下脚步品尝之后再出发。据鱼庄老板介绍,鱼庄的开设最初是为了满足进入开发区的货车司机,不料当地人却喜爱上了这种味道,更有甚者用馒头或是丽江粑粑就着吃的。曾经“下馆子”是当地老百姓的极尽奢华之事,如今已成犒劳味觉的“日常动作”。

上世纪80年代,开发区禽蛋蔬菜价格逐渐放开,蔬菜、瓜果、家禽、肉类摆上了货架,粗粮食品逐渐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进入90年代,全国如火如荼的菜篮子工程带来的丰年有余也让开发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百姓家门口有了小菜场、露天农贸市场,继而规范的农贸市场。再后来道路交通的发展,大超市的进驻,物流电商的兴起,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


责任编辑:王沙沙 实习生 师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