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大钦 改革开放40年来,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这个高原上的弹丸之地见证着时代的跨越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这里有大江的澎湃、大山的青翠,有樱花的浪漫,更有枫叶的多情。曾经的滩涂荒壁,如今的鸟语花香。 从服饰看变迁 上世纪80年代末,与开发区一江之隔的丽江街头开始流行喇叭裤、红皮鞋、波浪卷,各种新潮服装相继涌现,开发区老百姓也开始追求美观和时尚。不同于大都市,开发区纳西族含蓄的改变始于首饰、服饰的“微调”,这种“微调”呈现出纳西族妇女们无法复刻的美丽与独特。 妇女们佩戴的耳环、戒指、手镯等饰品从铜变银,再变成金,最后到翡翠,不停地更换中折射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传统的棉布百褶围腰颜色从黑、白、蓝变为红、白、黄、绿等艳丽色彩。随着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度,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在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追求民族共性的同时,又从细微之处追求个性、多变。“我这套是在丽江订做的,不算披肩要4000多块钱,面料好还是手工刺绣。”一位妇女在康巴艺术节系列表演中向观众炫耀着她的服饰。 老一辈的纳西族服饰只有在节庆期间才舍得穿上,并且一套衣服就要穿很多年。有手艺的妇女为了节约成本也会自己缝制,或者去丽江的民族服饰店购买。开发区三家村的一位老人家说:“上世纪80年代,纳西族‘披星戴月’传统服饰一套就将近60元,但日常服装人均年消费支出不足20元,到2018年,三家村普通百姓的服装人均年消费就上千元。如今,逛商场不再仅仅只是买衣服,更多的是享受现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