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义 央金拉姆 何帝龙 洛桑央宗 香格里拉市格咱乡那格拉村是该乡最边远的一个村民小组,由于四周群山环抱,路途遥远,环境恶劣,那格拉村成为了贫困、封闭和落后的代名词。近日,记者沿着蜿蜒的通村公路,走进那格拉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田园般的美丽景象:家家住进漂亮的高大藏房,水泥卫生路通到各家门口,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蔓菁没有鸡蛋大,路没有麻绳粗”,这是以前对那格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生动写照。说起那格拉村的变化,现年68岁的拉茸老人感慨万分。据他介绍,以前,那格拉村是极其落后封闭的,在未通公路之前,一条狭窄的人马驿道缠绕在悬崖绝壁间,是通往村外的唯一通道,当时到村委会所在地要整整走上一天, 所有的物资都只能靠人背马驮运到村里,村里的很多妇女老人没有出过村子 ,大山像一座天然屏障阻碍着这里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落后地区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拉茸老人说。 那格拉村的贫穷与落后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心,大家的共识是——“要致富先修路”,解决交通问题是突破那格拉村贫穷的最大瓶颈。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终于在悬崖绝壁间“凿”出了一条那格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这条路打开了封闭的那格拉村,半天时间就能到达香格里拉市,这是以前那格拉村民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这条通村公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路”“致富路”。群众出行方便了,各种物资进入了村子里,很多村民把车子开到了家门口。如今70%的那格拉村民拥有各种货车、各型农用车,甚至各种私家车也开到了家门口。 住房条件的变化是那格拉村最生动的变化。拉茸老人回忆说,以前村民住的都是成片的开裂欲倒的土墙房、漆黑破旧的木房、低矮黑暗的土掌房……,到处都是一片杂乱、破旧的景象。大多数人家都是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居住条件恶劣。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兴起建设高潮,那格拉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收入有所增加后,人们开始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特别是随着安居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动落实,村里的大部分群众建起了漂亮的新房,条件好的还在城里买了房。 拉茸老人又说:“以前由于交通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那格拉村民的生活极其艰苦,吃的基本上是青稞面、马铃薯等粗粮,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肉和米饭。现在好了,村里大部分人家的生活水平已跟城里人不相上下,甚至比城里人吃得还健康,饮食结构从以前的单纯为了解决温饱,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上的提高,变化可大了!” 说起村里的其他变化,拉茸老人更显得激动不已。以前“看病难、就医难”一直是那格拉村民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但凡哪个村民有点小病小痛的,都要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去诊治,非常不方便。大部分村民有病只能忍和拖,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小病忍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小病拖、大病捱、病危再往医院抬”,是这个小山村曾经的真实写照。实施健康扶贫以来,村里建起了卫生所,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特别是新农合等惠民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让贫困群众也能看得起病了。 当记者向拉茸老人问起家里的年均收入时,老人骄傲地伸出了七个手指头:7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国家的林改、草改等生态补偿金就有8000多元,每年的季节性收入,如上山捡松茸、挖虫草有2万元左右,再加上家里人农闲时外出务工的经济收入还有3万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7万元不是问题。“现在,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不愁穿、不愁吃,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拉茸老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