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农业银行迪庆州分行职工兰志坚 ▲程志开 在迪庆脱贫攻坚的前沿,有一位农行工作者,他把一腔热血洒在云南最北端,用双脚丈量着一片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土地,用服务贫困群众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他就是中国农业银行迪庆州分行职工兰志坚。 服从安排扎根羊拉 2016年,48岁的兰志坚接到了单位的安排,要求他接任原单位驻德钦县羊拉乡羊拉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工作,临时驻村几个月开展扶贫工作。 羊拉村是德钦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处于云南、四川和西藏芒康三省区交界地,被誉为“云南北极”。这里交通条件落后,在离乡政府71公里的大山上,买不到蔬菜、水果,没有菜市场、饭店和旅馆,工作队只能借住在村里原来的学校里,吃住都极为不便,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驻村。 面对工作需要,这位在部队服役回乡工作的老共产党员欣然接受了工作任务。因为说是临时安排,他在单位负责的工会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没人接替,他只能一边驻村开展工作,一边兼顾单位的工作,一干就是两年多。 从德钦县奔子栏镇向北行进,羊拉公路就像飘动在山间的一条带子,时而在崇山峻岭的沟底,时而在山顶上盘旋。“人在云上走,鹰在脚下飞”,这是对羊拉交通的一句生动描述。羊拉的山很大,大得直冲云霄;羊拉的沟很深,深得不见底;羊拉的路很险,“空难”(因车祸很难有幸免的被称为“空难”)和“空袭”(滑坡和落石很难避开称为“空袭”)时常发生;羊拉很贫困,贫困程度是国家级贫困县中最为贫困的地方。山高路远、通达条件差……到羊拉开展扶贫工作困难很多,任务也很重,兰志坚却在临时工作安排中扎下了根,并且在2018年主动请缨,担任了农行驻村工作队队长。 致力发展真情扶贫 羊拉村居住着252户村民,建档立卡户有131户,占了全村群众的一半居多。其中,由农行迪庆分行挂包帮的贫困户有71户。 2016年接任扶贫工作后,兰志坚带上干粮,行走在羊拉村的大山里,毫无遗漏地走访贫困群众,了解他们的诉求,调研村里的优势条件,探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借用朋友的车辆,自己加油开展工作。 看到村里有劳动力赋闲在家和满山遍野的核桃树,兰志坚和其他单位的扶贫工作队员一道研讨认为,必须发挥村里有限的资源优势,发展产业。 在工作队员的努力下,村里成立了“核桃产业协会”,将全村252户村民纳入协会发展核桃产业,搭建核桃销售平台。当年收集到核桃57吨,销售收入41万元。 为了给边远的村民销售牦牛、藏香猪、蜂蜜等特色产品建立销售渠道,在工作队员的指导下成立了“种养殖协会”。兰志坚通过个人关系主动联系州内的龙头企业藏龙生物、宏达酒店等,与这些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2018年,在兰志坚等工作队员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云上羊拉农特产品合作社”,并修订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建立了财务制度等管理制度,购置了价值20万元的食用油生产设备,筹集产业发展流动资金30万元,建立了集体经济资金风险防范机制。为了节约资金,兰志坚动手为合作社的野生核桃油、天然菜籽油等产品设计包装和商标,订购油桶等物资,自己将货物上下车,不知疲倦地奔忙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上。 心系群众高度负责 2017年,因单位工作需要,兰志坚没有驻村,但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群众的发展。 当年,在核桃协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协会负责人防范风险意识不强,与收购核桃商签订的合同没有约束力,收购商收购57吨核桃后,销售款一直没有兑现给群众。很多群众对协会的发展产生了质疑,抱怨声不断,这可急坏了兰志坚。 2018年初,他主动请缨,要求到羊拉驻村开展工作,他说必须努力把群众的钱找回来。 请律师帮助、申请法律援助、请求法院介入调查取证立案审理等,努力寻求解决渠道。经过5个多月的努力,今年10月,香格里拉市法院下发民事判决书,要求被告(收购商)全额还款,最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兰志坚还发挥个人关系网,与昆明一家企业联系后筹集到价值1万多元的服装、图书等物资捐赠给村里。在兰志坚的倡导下,农行迪庆州分行干部职工都积极加入帮助群众的行列中,捐赠了衣物25包,为村里捐赠了价值5万多元的饭桌椅8套、冰箱和消毒柜各一台以及碗筷等物资。 “扶贫的路上有很多艰难日子,流过很多汗水,但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一名党员,我做的事情微乎其微,我只是尽力做好每一件关乎群众脱贫致富的小事。每当看见贫困群众的笑脸和村里的发展时,我身上的疲劳就会化为云烟。”兰志坚说。驻村以来,他的身影总是在羊拉的山间地头,很少有时间去照顾因类风湿导致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照顾不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他说,群众对他工作的认可就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他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根扎在羊拉村,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上做一颗铺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