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网讯 (记者 和泰君) 9月13日下午,前来出席第十届康巴艺术节的滇川藏青交界地藏区六州(市)长接受迪庆日报社、迪庆州广播电视台记者的专访。 专访中,六州(市)长围绕交通建设、旅游发展、生态保护、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问题,一一向记者作了解答;介绍了近年来各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好的做法、经验,对下一步推进各州(市)之间深度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提出了好的意见建议。 当天,滇川藏青交界地藏区州(市)长召开第四次联席会议专项协作会。会议讨论分析了共同争取藏区项目政策、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共同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民俗民居保护传承、加强招商引资和贸易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滇川藏青交界地藏区深度合作的意见建议。 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齐建新: 亮品牌 强合作 促振兴 9月13日下午,滇川藏青交界地藏区州(市)长第四次联席会后,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齐建新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集中专访,重点就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推动迪庆乡村振兴等问题接受了采访。 发展旅游产业 提升香格里拉品牌 齐建新说,迪庆将坚持高端化、智慧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具体开展六方面工作:一是切实编制好迪庆旅游规划,以世界眼光、全球理念,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工作。二是切实保护好迪庆的生态环境。三是切实弘扬好迪庆的民族文化,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统一,全面提升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四是切实建好迪庆的景区景点。五是切实提升好迪庆的交通基础设施。六是切实打造好迪庆的人文形象。 改善交通条件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齐建新指出,迪庆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和滇川藏茶马古道,也是内地进入藏区并通往南亚各国的桥梁和藏区与祖国内地联系的枢纽。下一步,迪庆将利用这些优势积极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我省的丽江市、怒江州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努力打造融入成渝经济圈的“大香格里拉”精品旅游环线和“三江并流”区域的精品旅游环线。 具体思路:一是加强与昌都市合作,加快推进香格里拉到昌都的滇藏铁路和滇藏高速公路建设,使之成为云南到西藏的快速、便捷旅游大通道。二是加强与丽江市、凉山州的合作,加快推进香丽高速和丽香铁路建设,积极推进西香高速公路(G7611)的前期工作。三是加强与甘孜州的合作,开工建设香乡二级公路,尽快建成德钦到巴塘的公路。四是加强与怒江州的合作,加快推进维兰二级公路,德贡等公路建设,共同打造好“三江并流”区域精品旅游环线。 发展乡村旅游 打造特色小镇 推动乡村振兴 齐建新介绍,近年来,迪庆州委、州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如小中甸镇、奔子栏镇、塔城镇等一些乡镇已经具备了一定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自国家和省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后,全州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了全面提速。目前,国家级特色小镇香格里拉月光城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德钦梅里雪山特色小镇和维西冰酒特色小镇项目有序推进。通过切实抓好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香格里拉网记者 杨勇) 甘孜藏族自治州州长肖友才: 抱团发展 共同打造康巴文化精品 在第十届康巴艺术节开幕之际,记者就甘孜州的交通建设规划、如何加大同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如何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等问题专访了甘孜州州长肖友才。 记者:肖州长你好,近年来甘孜州交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些什么? 肖友才:2009年以来,甘孜州连续实施四轮“交通大会战”,规划实施重点交通项目66个,总投资达1060亿元,成为甘孜建州以来交通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时期。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8620公里,2017年雅康高速通至泸定县,结束了甘孜藏区零高速的历史。同时,康定机场、亚丁机场先后建成通航,已开通直飞成都、重庆、西安、广州、杭州、拉萨等地航线12条,甘孜格萨尔机场正在建设。“交通大会战”的全面实施,建成了一大批干部群众长期渴盼的重大交通项目,打破了制约甘孜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强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快速提升、民生快速改善,全州呈现出高速度与高质量并重发展的良好态势。 记者:甘孜州将如何加大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从而共同达到协同发展? 肖友才:甘孜将进一步深化“团结奋进·携手奔康”的区域合作理念,推动康巴藏区及大香格里拉区域携手共进、抱团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建设一批具有互补性、带动性的基础项目。一是产业发展共帮共扶,联合打造全域旅游、特色农牧、中藏药业、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二是商贸合作共推共享,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生态经济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三是生态环境共建共治,让康巴高原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四是和谐边界联防共管,引导边界群众守界生产、守望相助、互让互谅、和睦相处,共同谱写交界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齐力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区。 记者:甘孜州拥有富集的旅游资源,在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甘孜州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肖友才:甘孜地处大香格里拉核心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既得自然山水之胜,更兼人文和合之美。下一步,甘孜将充分发挥核心枢纽作用,立足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核心地缘优势、世界级资源优势、政策红利叠加优势,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推进区域旅游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享,积极建设大香格里拉环线无障碍旅游区;甘孜将以康巴文化塑造文化康巴的理念,加强康巴文化、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整理挖掘,共同打造康巴文化精品;甘孜将强化整体营销、全面营销观念,与香格里拉联盟单位共同搭建线上线下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共同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新时代茶马古道和滇川藏青红色旅游文化长廊。 (香格里拉网记者 王瑄怡)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长杨克宁: 努力实现“旅游大州”向“旅游强州”新跨越 在第十届康巴艺术节期间,记者就如何做好生态扶贫、推进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建设和全域旅游建设、发挥资源优势抓产业发展等问题采访了阿坝州州长杨克宁。 记者:在脱贫攻坚时期,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生态扶贫? 杨克宁:我们将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作为我们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工作。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压紧压实目标责任; 三是紧紧抓住脱贫重点; 四是创新推进生态扶贫; 五是探索实施文化扶贫。 记者:作为旅游胜地,如何推进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建设和全域旅游建设? 杨克宁:我们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先导性产业加以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着力推动产业全域布局、产品全域构建、品牌全域营销,坚持突出差异互补、联动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产品围绕旅游造”的全域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阿坝州共建成国家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成功创建“四川旅游标准化示范州”。2016年,全州接待游客3761.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44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79.1%和75.9%。2017年,全州接待游客2909.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7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关于“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坚定走“全域发展”之路,做好做足大交通、大景区、大品牌、大环境“四篇文章”,加快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旅游大州”向“旅游强州”新跨越。 记者:阿坝州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抓产业发展方面是如何发挥好这些资源的? 杨克宁:“绿色”是阿坝最大的底色,“生态”是阿坝最大的财富。阿坝立足依托资源禀赋条件,坚守主体功能定位和生态功能区规划,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生态与稳定的关系,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活低碳化为导向,发展生态经济,壮大绿色产业,探索实践具有阿坝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香格里拉网记者 和泰君) 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白加扎西: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 9月13日下午,本报记者就果洛州如何打造生态农牧业品牌、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采访了果洛州州长白加扎西。 记者:果洛州是如何打造生态农牧业品牌的? 白加扎西:果洛一方面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实行合作社股份制的模式,强化管理,同时采取草畜平衡、划区轮牧、建立人工饲草基地等形式,减轻草场压力。另一方面,采取项目化的工作方式,整合各类资金实施高原有机牦牛藏羊肉产业、高原有机牦牛乳制品产业、高原牲畜良种产业、高原饲草料产业、高原绿色蔬菜产业、班玛林下产业“六项工程”。同时,采取“牧户+合作社+公司”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从源头生产基地到企业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体系,农畜产品知名度、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果洛正在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路子,为农牧业持续发展、农牧民稳定增收、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等共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果洛州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和做法? 白加扎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改善基层人居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更科学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果洛分批次、分阶段认真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效整合资源和资金,建立领导责任、技术指导、民主监督等保障机制,形成了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的工作局面,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 记者:果洛州在高海拔地区植树造林有什么成功经验? 白加扎西:果洛平均海拔在4300 米以上,州府所在地大武镇海拔为3780米,过去在这里植树造林非常艰难,国土绿化成绩甚微,基本谈不上城镇绿化。我们从2013年开始,聘请青海省内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通过实地调查论证 ,制定了苗木选种、土壤配方、栽植养护等技术方面的具体方案,采取工程造林与社会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尝试性地实施了国土绿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州共完成了2.87万亩的国土绿化任务。目前所有的学校、医院、居民小区都实现了庭院绿化全覆盖,完成了绝大多数行政和企事业单位院内绿化工作,城镇道路绿化也逐步覆盖,完成了3000余亩的城镇周边环境造林任务,如今的大武镇区可以处处见到成片的林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香格里拉网记者 和建芸) 昌都市副市长泽仁俊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9月13日,参加第十届康巴艺术节的昌都市副市长泽仁俊美接受记者专访,就川藏铁路建设、市政建设和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川藏铁路的上马和建设将会对昌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泽仁俊美:川藏铁路的上马和建设,是昌都乃至毗邻各兄弟州(市)各族人民多年来翘首以盼的大事、喜事、好事,对于昌都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西藏面向南亚开放铁路大通道、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巩固祖国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推动昌都更好地融入成渝和大香格里拉经济圈,加快昌都乃至西藏对外开放步伐,促进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有利于经济效益更好发挥。三是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 记者:昌都市市政建设、棚户区改造对提升昌都市整体规划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泽仁俊美:2012年4月,昌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旧城改造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力抓手,作出了全面启动昌都镇旧城改造工作的重大决策,拉开了旧城改造的序幕。 昌都始终坚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正确定位”为总基调,以改善昌都镇旧城区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节约集约土地为目标,以现代理念定位城市,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按照“四化两型”和充分体现浓郁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先后委托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局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昌都城市控制性规划进行了修编,对城市发展方向、人口规模、功能布局、景观特色等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东延、西进、北扩、南跨”的昌都城市空间结构和“一心三翼多片”的功能结构。 记者:近几年昌都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在民生方面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泽仁俊美:近年来,在昌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生方面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成效:一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二是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三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是文旅事业繁荣发展。五是就业增收同步提高。六是社保水平整体提升。 (香格里拉网记者 松学宝) 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马铁峰: 努力创建特色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9月13日下午,记者就玉树州挂牌藏族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等相关问题采访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马铁峰。 记者:今年是玉树州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的第一年,请问目前此项工作进展如何? 马铁峰:2017年1月,玉树州被文化部确立为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后,我们及时启动编制了《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目前,四级名录体系建设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逐步推进,非遗博物馆、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得到加强,传承人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创业发展小有成就,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文物项目申报进度全力推进。同时,玉树强化以生态环境保护、农牧区乡村振兴为主,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注重宣传推广,构建“一核两翼三带”空间布局,分期有序实施,将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代表性和鲜明玉树特色的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记者: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的实施对于玉树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马铁峰: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是对藏族文化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玉树州由高原商贸重镇向三江源文化旅游高地转变的重大机遇。对推动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三江源区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完整,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实现玉树藏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做好青海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助力自治州打造全省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大自然保护展示区目标定位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进一步增强了玉树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就是要把保护生态、文化传承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农牧民增收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玉树作为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实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全国其它地区而言具有示范作用。 (香格里拉网记者 央金拉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