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曼妙多姿的民族服饰,犹如一道道色彩缤纷的彩虹,在威楚大地掀起了一场动人心魂的美丽“风暴”,焕发出美丽云南的人文之美、民族之美。 “云秀彝裳、世界共享”,七彩云南2018民族赛装文化节近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这场“赛美”的盛会,吸引了来自我省16个州市26个民族的424套民族服饰同台竞秀,上演了一场民族服装服饰的视觉盛宴。赛装文化节与楚雄火把节同期举办,两节叠加,节节精彩。 七彩云南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展示巡演、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论坛、“指尖上的记忆”彝绣动态展、“火树银花”焰火晚会、“彝乡狂欢”等文体系列活动,“非遗”动态展示、“畅游彝乡”乡村精品旅游活动等18项精彩纷呈的内容,让人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的悠久灿烂、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足音。 2016年以来,彝族赛装节这一古老民族传统节庆所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我省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高度,提出把“彝族赛装节”这个地方性的节日上升到省级、甚至全国层面来全力打造,把楚雄州作为全省各民族赛装文化节的核心基地和永久举办地,经过连续三年的成功举办,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逐渐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蜚声海内外的赛装文化品牌。 选对路子、找准法子,小产业也有大发展。自打造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以来,楚雄彝绣和服装服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楚雄文化产业的“引爆点”和“推进器”,涌现了咪依鲁、彝彩、纳苏、萦玉、彝绣天地等一大批民族刺绣文化企业。州文产办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家一户在做刺绣服装服饰,现在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并走向市场化。去年,全州协会和刺绣合作社达57家,从事彝绣经营的企业和个体户达400余家,绣娘遍及全州千家万户,多达5万余人,出现了两户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9家,全州彝绣产值由2013年3000万元增长到了1.5亿元,形成集传承、保护、创意、设计、展示、营销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的彝族服装服饰产业的一个中心,力争在2035年达到“10万绣娘、10亿产值”的愿景。 从永仁直苴启动仪式开始,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从深圳、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的营销推介,到楚雄彝绣走出国门到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西班牙、印度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从楚雄州与国际名模、著名时装设计师马艳丽合作,“千年彝绣”惊艳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到迪庆州与马艳丽再度合作,“云秀—香格里拉”引爆北京时尚服装界,再到楚雄州彝族刺绣、服装服饰舞台剧目“云衣霓裳 炫彩彝风”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上演,轰动东方明珠上海……以彝绣为主的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与国内外时尚建立起一条奇妙的连线,观众称赞,灿烂精美。 如今,民族赛装文化节已蜚声海内外,让中国、世界观众体验了民族服饰之美,感受云南丰厚独特的人文底蕴,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展示搭建了重要平台和窗口,为云南的文化产业做出了成功探索和良好的示范,有力地证明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无限、潜力无穷。 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融合,以“文化产业+”的姿态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云南的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文化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已经成为云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省文产办负责人认为,按照“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要求,到2020年末,云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要达到或超过5%,任务还十分艰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超常规的具体实在的措施,抓资源整合,重点打造若干骨干企业;抓重大项目,发展现代文创企业,做大增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云南文化产业,尤其是在推动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资本的主导作用,通过创意创新,做大做强产业,“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就是这样一种集中的展现。 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金、木、土、石、布当中的“布”其主要代表的就是彝族服饰和服装文化。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内容创新、设计创新,特别是需要借助资本力量,通过“公司+绣娘+工厂+销售”平台的模式,做大产业,全面推动以民族服装、服饰为代表的“布”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日报 记者 李开义 饶勇 吕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