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上的云南响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2 10:05:19

云南网讯(记者 张蕊 夏方海 实习记者 龙彦)7月21日晚,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在昆明落下帷幕。10天活动期间,共有80个来自全国的节目和5部舞剧在昆明各大剧院精彩上演。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诺玛阿美》《聂耳》《跳菜随想》《山之子》《灵·镜》《顶家女》《倮·印》等7个云南舞蹈节目也入选了本届舞蹈展演,它们以舞剧、独舞、三人舞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云南舞蹈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原创舞剧《诺玛阿美》:创作题材、角度新颖

7月19日晚,由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演出的大型原创舞剧《诺玛阿美》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上演。作品讲述了哈尼族代代相传的传说,哈尼族青年英雄纳索目睹父亲战死,临危受命带领族人走上迁徙之路。在恋人戚姒和母亲的鼓励下走出悲痛,成长为勇敢、担当的哈尼族头人。

舞剧《诺玛阿美》有四个方面的艺术特色:题材新,哈尼族的迁徙之路是执着追寻美好家园“诺玛阿美”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个永恒的题材浓缩着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家园;立意深,本舞剧立意在于寻找哈尼人的精神家园,这对于当今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角度新,舞剧立足于迁徙史诗的厚度,关注身处其中的人物命运,在人物命运的本性抉择中,凝炼出勤劳坚韧,永不止步的哈尼人形象;用丰富的舞蹈语言融合歌、舞、礼、乐、诗等表现形式,表现内容涵盖哈尼原始的祭祀仪式、四季生产、风情独特的三大节日活动和农耕劳作的特色歌舞等,结合现代舞台声光电的运用,呈现一台原汁原味、风情浓郁、色彩斑斓的民族舞剧。

  独舞《聂耳》:从聂耳的个人形象反映中华民族气节

在7月16日下午举行的优秀舞蹈展演第三场上,云南省歌舞剧院编排的独舞《聂耳》亮相舞台,青年舞蹈家袁志平围绕“高原的儿子,心中的雕塑;人民的声音,不朽的音符”主题,以聂耳雕塑复活为切入点,用深情的舞蹈阐释聂耳精神。

身为玉溪人,舞蹈家袁志平从小便视聂耳为英雄,曾在聂耳音乐剧院参演过多场比赛,两次扮演过聂耳的角色。作为舞蹈的编排之一,他表示,该舞蹈通过更抽象、意象的方式,以现代舞来表达聂耳这个角色。塑造这个角色的难度在于,从塑造聂耳的个人形象来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聂耳是民族英雄,他不仅创造了《义勇军进行曲》,更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广大同胞们,在面临危难之际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倮·印》热情洋溢 展现花倮族舞蹈神韵

在本届舞蹈展演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带来了《顶家女》《倮·印》两部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的群舞作品。其中,《倮·印》展现了花倮人作为彝族的一个分支,每逢节日,德高望重的宫头举高脚伞引领众女性围圈随笙起舞,从头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动作简洁明快、粗犷热烈,保留了原始舞蹈的神韵,被称为东方人的迪斯科。

舞蹈《倮·印》编导李玄告诉记者,这个舞蹈主要是把云南文山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舞台上展现出来,表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倮·印》突出彝族花倮人独具魅力的从头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摆动的特点,舞蹈中高脚伞是唯一的道具。演员们用独特的舞姿来向大家述说彝族花倮人质朴、善良,始终传承着远古时代的舞蹈遗风。

  文山傣族造型特别 《顶家女》传承良好的家风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选送的《顶家女》,以全新的编排理念创作出来,充满着浓郁的傣族风情。《顶家女》舞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突出塑造剧中人物个性并推动故事发展,用鲜活的艺术手法突出音乐、服饰和民俗等特色民族元素。舞剧集中展现了傣家女儿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傣家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热爱家乡、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

主演韦琦表示,《顶家女》是舞剧中的一部分。舞蹈中的帽子很特别,像房顶,意为“顶家走”。舞蹈表达了传承傣家良好的家风和优秀的传统,把思家、念家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这个舞蹈有柔有刚,第一段比较沉稳,能表现文山傣族的秀美,她们有美的一面,也有火辣的一面,另一段音乐缓和,通过柔美的舞蹈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憧憬。

  群舞《灵·境》关注当下哈尼人民崇尚自然

由云南艺术学院带来的群舞《灵·境》以独特的哈尼族歌舞元素与现代编舞手法相结合,充分表现了哈尼人民崇尚自然的博大情怀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谈到舞蹈的创作灵感时,群舞《灵·境》的编导邓钰莹坦言,最初的灵感其实就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学校里小区里的棕榈树出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后来又结合当下的环境保护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感想,融合现代的编舞手法进行编创。“总的来说,是大自然给我的灵感。”邓钰莹说。

《灵·境》是一个时代感较强的现实题材作品,结合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理念,发扬继承了云南特有的哈尼族民间舞蹈元素,又创新融入现代的编舞手法,灵活运用道具,延伸肢体无法表达出的语言与意境,做到以物拟人,以人喻物。在编舞的一年中,作品中领舞的形象也由一个母亲的形象调整为白鹇鸟。“白鹇鸟是哈尼族的神鸟,哈尼人用以棕榈叶作为道具,模仿哈尼族的吉祥鸟白鹇行走、飞翔。”邓钰莹介绍,作品就是运用故事叙述的手法来讲述哈尼族人对于美好家园的那份坚守。

  群舞《山之子》:以“铓鼓舞”传承哈尼文化

云南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带来的群舞《山之子》,将哈尼男人的背比作大山的脊梁,表现了哈尼子孙从父辈手中接过象征着生命延续与文化传承的铓鼓,永沐福佑的过程。

《山之子》编导潘旭东表示,该舞的创作灵感源于哈尼族的“铓鼓舞”,并融入深厚的哈尼文化,更有深度,不同于当地平常的情绪舞。在创作方法上,在抓住元素韵律特点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节奏方面的变化处理,强化了铓鼓舞的特点。运用队形的变化、空间的转化,以及虚实相交的表现方法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跳菜随想》创新表现彝家“跳菜”传统

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选送的《跳菜随想》,由3个彝家小伙将彝族独具魅力的歌舞伴餐——“跳菜”,重新赋予新意后搬上舞台,表现出彝族人如火的性格和张扬的生命活力。彝家人在节庆之际,会唱起热情的调子,用独具特色的上菜方式——“跳菜”,端出美食和美酒,共同欢度佳节的时刻,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音乐、杂技与饮食完美结合的传统饮食文化。

舞蹈《跳菜随想》的编导王娟表示,全国各地表现“跳菜”的舞蹈形式很多,三人舞《跳菜随想》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民间元素,又有形式上的创新。以往的跳菜舞多以咬桌子的形式来展示,这次的三人舞则改变了这种形式,演员们身上穿着的羊皮褂,既用作服装,也被用作盛菜的道具,打开羊皮褂就是彝族的特色美食,这也是舞蹈中的一个亮点。

展演终将落幕时,舞蹈却从不停歇。在为期10天的舞蹈展演中,云南舞蹈激荡起浓郁的民族风情,传递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

在演出现场,来自云南各地的舞蹈演员不仅认为本届展演是一个与全国各地舞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云南舞蹈充分展现自我,与时俱进舞出未来的契机。

他们感激这个夏天相聚昆明,感谢全国舞者一起舞动昆明,希望舞蹈的力与美和精气神能感染每一个人,期待下次舞蹈展演上再现云南最强音。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