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感受青年习近平奋斗的青春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27 15:27:55

住窑洞、睡土炕,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1969年,青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开始了艰难却受益终身的插队生活。在这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他留下7年奋斗的青春。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很多青年了解到总书记年轻时的生活、学习状况,但是书中老一辈人描述的土炕、煤油灯究竟是什么样?许多年轻人并不能完全理解。

日前,一款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推出的H5——《梁家河全景带你走近青年习近平》,让大家眼前一亮。作品不仅真实还原了当年的场景,还对一些细节做了注解。上线不到一周,网页点击量就接近600万次,在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阅读量超过48.4万。

正能量传播的又一新方式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真实的物件,真切再现了青年习近平知青生活的真实场景。”看到窑洞里坑坑洼洼的地面,中央党校研究生董艳芳瞬间泪目。

“我是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原人,住过窑洞、懂得窑洞里的故事。正如青年时的习近平,晚上总有人到他窑洞听他讲故事、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有大婶儿为了照顾这北京来的‘城里娃’,赶走自家孙儿把白面留给习近平吃......”通过这款全景作品,董艳芳更深刻地感受到,从“想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小梦想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一路奋斗、初心不改。“青年习近平是我们青年学子终身学习的榜样!”看完H5,董艳芳坚定地说。

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学习,中央团校研究生巩彦博了解到更多青年习近平的故事。“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晚上点着自制的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晨起来,脸、鼻孔、眼眶都是黑色的……”对于这位“窑洞里的读书人”的青春奋斗事迹,巩彦博耳熟能详。

走进这款VR作品,他有个更清晰的感受:“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奋斗故事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提供了青春的答案。”

“采用科技手法进一步拉近青年与总书记的距离,这个作品在视觉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感。”天津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生仝丹坦言,关于总书记的那段知青岁月,看过不少文章与故事,每一次都是心灵的震撼,但是毕竟隔着手机屏幕,一定程度上存在距离感。

“加入VR技术的作品形式新颖,里面一些细节按钮的设置也非常人性化。例如陀螺仪,可以增加读者的真实空间感,通过点击按钮物件上的红色按钮,竟然可以一边听总书记亲口讲述,一边清楚地看到具体物件、了解总书记的相关故事,非常赞!这是正能量传播的又一新方式!”说话间,仝丹还竖起了大拇指。

同时,她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整体的视觉设计可以选择更时尚一些。例如卷轴,配色等可以更年轻化一点儿,这样更能够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关注。”

“观看这个H5,仿佛穿越时空,自己真的来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青年习近平的宝贵精神品质,这让中建设计集团直营总部团委副书记董庆轩感到很开心,这个作品也引起了他的更多思考。

“作为插队知青,青年习近平住的是大通铺,顶着寒冬打井淤坝,有着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他开动思路办缝纫社、铁器社,使用柴油机提高淤坝效率,充分展现了青年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董庆轩觉得,新时代,新条件,新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团干部,自己也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不忘入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以青春力量回报党和人民群众。

是创作 更是学习

很多人都知道梁家河,但是对于没有实地去过那里的人来说,直观感受并不强烈。为了让更多青年真正走近梁家河、了解梁家河,理解和体会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语的厚望,作品从创意到设计,制作团队每个人“没少费脑细胞”。

“梁家河全景”“知青旧居”“缝纫社”“沼气池”“铁业社”……8个不同场景、短短几分钟的作品,制作团队从自身深化学习到作品设计,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精心打磨。

“其实作品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们团队一次深入学习的过程。”司格负责文案,尽管之前也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式出创意之前,她还是拉着团队小伙伴们一起认认真真复习了一遍。书中哪些故事容易打动人、哪些场景可能是读者最想要了解的……带着思考再次学习,遇到问题随时讨论,大家发现这不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次生动难忘的小组“青年大学习”行动。

作品创作中,不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了大家反复翻阅的“宝典”,央视制作的相关纪录片、《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总书记在青年当中的多次讲话等资料,都成为大家最宝贵的资料。

“怎么能够让作品‘扎’到青年心里,一直是大家在思考的。”回忆起写文案,司格说自己其实挺愁的,“就怕找不到细节”。

她还记得,大家一起看央视纪录片,里面有一段总书记回忆自己点着煤油灯熬夜看书的场景,让大家印象深刻。“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细节特别动人,很难想象那么艰苦的环境里还能坚持看书,很佩服。”

虽然后来团队还发现了不少有关青年习近平读书的故事,但还是觉得这个最感人。于是在“知青旧居”场景里,读者不仅能看到炕上的煤油灯,还能听到总书记亲口讲述挑灯夜读的情景。

后来以这个细节为范本,根据拍摄到的诸多场景,团队文案分工,找出了不少类似的感人故事。

除了故事的细节,读者在H5中看到的每张图片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比照过的。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纪念碑前,点击红色marker,这张“共青团延川县委号召团员在大办沼气运动中学习习近平”的图片,就是我们翻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找到的,司格指着图片说。

党的十九大以来,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部署全团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核心业务,通过构建“导学、讲学、研学、比学、践学、督学”六位一体的学习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心,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我们之前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从总书记对青年、团干部要求的角度来看的,很少从总书记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个角度去汲取力量。”团中央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也全程参与了此次VR全景的制作,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觉得,单纯的书本学习,并不容易引起青年思想上的共鸣。

通过展示青年习近平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当今青年、告诉他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比单纯的书本、宣讲更有效果。同样是青年人,这位工作人员希望,作品在创作中能够更多站在青年人角度去呈现。

“总书记过去受的苦可能超过现在年轻人想象的范畴,我们希望通过现场图景的展示给青年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之后再来对照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总书记对青年的关怀。”他举了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总书记在煤油灯下看书的故事,但是现在的青年或许并不知道什么是煤油灯,也不了解一盏煤油灯的亮度能达到什么程度。“用青年喜爱的VR呈现,不仅形象,也容易引起大家关注。”

反复讨论 精心打磨

点开H5作品,“知青旧居内景”中的一个个物件、摆设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注意。看到习近平等6名知青挤在一个炕上睡觉的场景,网友“猫子”表示,自己之前虽然也听说过窑洞生活,但是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最容易被忽略,但正是这些小的细节,才能更真实、生动地还原当时的生活状态,也最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作品深入内心。团队从文案、拍摄到技术,每个环节都很重视细节的生动再现。

场景中一个不起眼的蒜臼子,不仅向大家普及了它的功效,也介绍了刚到梁家河时,乡亲们教习近平干农活、做家务的故事。负责此次文案的高天昱的介绍,后期经过技术团队3D建模,蒜臼子不但可以放大,还能更清晰地展现。

“其实就是想让大家了解,青年习近平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通青年,也有很多不会做的事儿,但是他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成绩。”在作品中,高天昱特意将“后来,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他样样都行”选了进去,就是希望青年能够从这些小事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团队第一次尝试大规模采用VR形式来呈现,作品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和总书记的奋斗故事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页面上尽可能完整呈现。陈明负责交互设计,他坦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取景过程中,大到梁家河的全景、小到屋内的一个摆设,怎么更好地展现,大家反反复复讨论了很多次。拍摄时,团队花了一周时间实地走访,了解每个场景,请来村里的老乡介绍背后的故事。

之前团队做的VR场景展示类居多,但是这次很多地方需要加入文字、音频等更多元素进去,对此,技术人员也花了很长时间测试。最终呈现的作品中,不仅画面高清,还可以放大到4倍效果观看。

制作之前,策划监制史剑也看过不少“青年大学习”的新媒体作品。怎么能够让同题作品更出彩,更受读者喜欢,他带着团队多次“头脑风暴”。最终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得到启发,决定用细节和鲜活的事例来打动读者。

事实证明,读者反馈很不错。对此,史剑分析,此次H5作品着眼于青年时期的习近平,通过VR来呈现,相对于视频,读者的自主性更强,能够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同时它比一般的文字图片作品增加了立体感,更吸引读者。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