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白马雪山的雨忽来忽去,气温忽冷忽热。 早晨9点多,采访组冒雨前往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实验区的维西县塔城镇塔城村委会响古箐上村民小组,走进傈僳族村民余秀春家的厨房,保护区管理局维西管理分局局长钟泰马上去拿了两片木柴进来,扔进节能灶里,几分钟后,屋里就暖和了。 傈僳族是“火塘边的民族”,三脚架火塘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而今,节能的火炉代替了火塘,但这温暖的地方依旧是待客的地方。围坐在火炉边,我们和村民聊了起来。 “火炉与火塘比,哪个更好用?” “火炉好用,少砍柴,没有烟不熏眼睛,烂木头也能烧,还不会炸火伤人。”见余秀春忙着倒茶水,村民余文武接过话题。 “啥叫炸火?” “有的木头烧着会噼里啪啦炸火星子。” 余文武说,没有节能灶前,他们上山砍柴都会挑好劈的、好燃的活树砍,自然死亡的树多少都有些朽了,烧起来会冒烟。用了节能灶后,火炉有烟囱,吸力大,啥柴禾都能烧,砍的树比原来少了差不多一半。 余秀春家的节能灶是2015年冬天启用的。这一年,响古箐3个村民小组46户人家都用上了节能灶。 “节能灶能降低15%的耗柴量。”钟泰说,推广节能灶,只是白马雪山保护区的能源替代项目之一,还有用水泥瓦替代房头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都是多方筹资帮助群众安装的,群众自己出几百元或者不出钱。 “啥叫房头板?” “把大树劈成木片,盖在房顶上。”村组长余立忠说。 以前,当地群众建房用木头做房头板,盖一幢120平方米的房屋,需要砍6棵树纹笔直、胸径60多公分的云杉,之后的每年至少要砍一棵树用来修补。“那都是百年的大树呀!”钟泰惋惜地说。 靠山吃山,砍树烧火取暖、做饭、建屋是响古箐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早在2003年,保护区就拿出12万元,自己研发生产水泥瓦,引导和帮助群众用水泥瓦代替房头板。 “刚开始换瓦,大家都有抵触情绪,觉得水泥瓦重,会压垮房子。老局长李琥想出了一个妙招,在雨季,给一平方米房头板和压房头板的石头、一平方米水泥瓦分别称重给大家看,亲眼看到了水泥瓦确实比较轻,大家才放心接受。”余立忠说。 如今在响古箐,重量轻又结实的水泥瓦已经换了二批,房头板差不多都成了“文物”。 走出余家厨房,雨停了。记者在院子里环顾,见到了2个太阳能热水器,有些不解。余秀春说,一个是十多年前大自然保护协会资助安装的,自己花了800元;一个是2013年省环保厅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给安装的,自己没花一分钱。现在,家里养了6头牛11头猪,煮饲料时,接太阳能的水烧开更快一些。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不少柴禾。 人居屋檐下,有一大堆没有劈开的原木,目测最粗的木墩一人环抱不过来。余秀春说,这是一棵自己倒了的树。走进细看,树心烂出一条足球能穿过的空洞,树皮布满青苔。(张莹 吴姗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