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层党员闪耀的初心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24 10:07:54

●阿永

党校老师入户送教。

现年58岁的阿争是德钦县燕门乡石底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党员,自2014年身染重疾行动不便后,他的日常饮食起居都需要人照顾。“缠绵病榻心未改,托妻传声聆党讯”,4年来,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自己和党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一名普通农民党员不忘初心跟党走,一颗红心向北京的执着。

带动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石底村位于澜沧江峡谷东岸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艰辛。以前,农民收入主要以农林牧为主,副业收入少,村民们多在家务农,少有人外出打工。年轻时候的阿争,是村里鲜有的外出打工者。

阿争文化不高,他在工地上搬过砖、背过水泥、修过路,做过多种苦力活。为了学会实用技术,他主动向施工队里的外地师傅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他就熟练掌握了一些泥水匠活技能。

得知德钦县即将开始推行农村沼气项目,好学善思的阿争率先学习并掌握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在将这些实用技能带回村里的同时,他主动邀约村里的年轻人一同外出务工,将村里的一批年轻富余劳力带出村外。一批人抓住农村能源改革之机,依靠阿争传授的技术初次尝到了外出打工的甜头。

农布贵主是赤泥小组村民,现任石底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是阿争带出来的第一个徒弟。他是个灵巧的手艺人,精通木碗、糌粑盒等藏族传统木制品制作技艺,两人一同打工共事20余年。“我之前一直在家务农、放牧,阿争多次邀约我一起外出打工,并把他所会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起初,我们修路时一天的工价是15元,一年之后,因为掌握了相关技术,工钱涨到了70元。做农村沼气时,也是因为技术比别人好,别人拿30元时,我们能拿到100元。”谈到“师傅”阿争,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阿争师傅能吃苦、悟性又好,他是我们村里第一个会沼气技术、会砌挡墙、会做泥水匠活的人,他没生病前经常在外打工,村里的年轻人看到他打工赚了钱,都愿意跟着他出去。”在石底村委会主任扎西农布的眼中,阿争俨然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师傅”。

在阿争等一批打工者的影响带动下,石底村乃至整个燕门乡外出务工人员日渐增多。2017年石底村经济总收入575.02万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达490万元,人均达8425元,劳务副业收入已成为村民家庭收入中的重要部分。为鼓励村民外出务工,乡里每年都多次组织泥水匠等多种农村实用技能培训。

做一个踏实善干的村民小组长

阿争家中的部分土地在靠近214线公路的石底村日拉村民小组。于是阿争一家于16年前从海拔较高的众一村民小组搬到公路边的日拉小组安家,家中现有的5亩地种有核桃。

村里山地多,以前村民们多种植玉米、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传统的粮食作物收成,满足了农村家庭正常的人畜食用需求后,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家庭收入。

多年外出打工的时间里,阿争一直留心观察着同县其他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2008年,成了村民小组干部的阿争将全部心思放在了如何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上。以退耕还林为契机,掌握了一定核桃种植技术的他率先在自家陡坡地、空地上试种核桃。作为组干部,他积极向乡里汇报核桃种植经验。试种成功后,在他的带动以及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一批党员户借着退耕还林的机遇也在山地里种上了核桃,核桃产业渐渐在全村推广开来。短短几年,村里的核桃林已相继挂果,收获在望。

日拉村民小组的田地有限,大部分种植粮食的田地都种上了核桃。为此,阿争等一批老党员又尝试了套种,核桃挂果后,在地里套种上青稞、玉米等庄稼,在不影响核桃收成的情况下,满足村民们饲养家畜的需求。由于工作表现突出,2010年,阿争被燕门乡评为优秀村民小组长。

日拉村民小组长仁青农布说,“村里种植核桃已有十多年了,种了三四年后核桃树就开始挂果有收成,也比较好管理,虽然不像老核桃树结的果实多,但是比起种植玉米、小麦,核桃的收入要高出30%——40%左右。”

继核桃之后,石底村的村民们又陆续种上了中药材、油橄榄等特色作物。一山郁郁葱葱的核桃树,凝结着阿争等老一辈村组干部、燕门历任乡领导及村民的辛勤。截止2017年底,石底村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覆盖村里85%的农户。县里、乡里每年都多次组织开展药材种植、核桃嫁接、养蜂技术、家畜家禽科学饲养等各种实用培训,仅2017年,石底村农民参训人数便达到600余人次。

特殊的“党员代表”

2014年以来,石底村里大大小小的党员活动中都有个特殊的身影,村民们调侃她是 “党员代表”。她就是阿争的妻子卓玛永初,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

2014年,阿争不幸身染重疾,偏瘫后日常饮食起居都需要人照顾。在自己无法参加支部活动的情况下,阿争都委托妻子代表自己参加培训、学习、开会、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各种党员活动,再让妻子向自己一一传达。即使身体不便,他仍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自己和党组织紧紧联系在一起。

“偶尔一两次特殊情况除外,阿争的妻子都全勤参加村里、支部里的各种党员活动。”提起阿争和妻子,石底村总支书记此里都吉颇多感触。

女儿女婿常年外出打工,平日里,除了照顾阿争和小孙子的饮食起居,卓玛永初还要管理自家地里的250多株核桃。祸不单行,阿争生病后,出家的儿子又摔断了腿。但是,卓玛永初坚强乐观心境从未被多难的生活所磨灭。看她辛苦,女婿劝她把家里饲养的三头奶牛卖了,但倔强的她执意留下一头,只为了能让生病忌口的老伴每天能喝上新鲜的牛奶。

“我们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生病后,我确实是比以前辛苦,这4年来,他的病情时好时坏,状态好时还能帮我看看小孩,我可以出去干农活,邻居们在生活中给予了我们很多无私的帮助,真是感谢他们。”轻描淡写的语气背后,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坚强隐忍。

关于残疾证的争议

格桑拉姆是燕门乡组织干事,兼任乡里的残联干事。阿争的情况,她再熟悉不过。

“据我了解,他是从2014年开始生病的,这期间,他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他这种情况,本可以去办理残疾证,我去做家访时,劝过他好几次,但是他一直没来办理。起初,我以为他可能认为要去县城办理,就告诉他说县残联每年都会抽时间下乡集中办理残疾证。但是让我意外,也让我感动的是,他说他的一边手脚现在还可以活动,生活还没到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如果他不办残疾证,就可以把这份补贴让给比他更不幸的人。”

对于阿争的这种想法,村民们也有争议:残疾证办理没有名额限制,只要符合残疾人评定标准都可申请办理,不存在让给别人的说法。别人眼中阿争是一个不幸偏瘫的农民党员,他不等、不靠、不要,即使身残,也只是单纯地想把好机会让给比他更不幸的人。

生活中的阿争热情、随和,处处为人着想。但是,在对待自己和组织上,阿争又有着近乎偏执的倔强。听说他的情况后,在今年德钦县的“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中,考虑到他身体不便,党校老师上门给他送课,阿争觉得给组织添了麻烦,请求他们谅解。

“对像阿争这样的党员,我们就要送教上门。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传递到所有党员的耳朵中,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对于之后的党员教育工作,燕门乡党委书记斯那培楚有着自己的打算。

不忘初心 坚守本色

4年的时间里,阿争每天都会在家人的帮助下做些康复锻炼,但病情仍未有明显好转。生病后,电视成了他闲时解闷的重要“伙伴”, “新闻迷”则是妻子对他贴切的评价。

“自从生病后,我很少外出,看新闻能让我真实感受到我们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现如今国家惠民政策多,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吃穿不愁,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国家、归功于共产党。”在他看来,已硬化到村里家家户户门前的道路,每家每户安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自己正常报销的医疗费,都是国家精准扶贫福泽、共产党恩情最好的折射。

“我生病后要长期吃药,花了家里的很多钱,还好能报销医保。”虽已坦然接受自己的病情,但是因病带给家人的负担,仍让他觉得自责和内疚。

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完成学业一直是阿争心中的遗憾。看到村里厌学的孩子,他不厌其烦地做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在他的教育和悉心引导下,这些孩子重返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看我生病在家,村里的老伙伴们闲时常会来家中陪我聊天解闷,我们时常会聊起国家的好政策,会经常教育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时,作为老一辈,我们也经常教育他们不要和人争吵拌嘴,不要做坑蒙拐骗违法乱纪的事情。”村里的许多年轻人将阿争当老师,而他也很喜欢摆事实、讲道理。

在迪庆藏区,有无数像阿争这样普通的老一辈农民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出藏区群众“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平凡本是他们的常态,但平凡中闪耀的共产党人初心是他们“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