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创建“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活动见闻 ⦾ 和茂文 记者手记: 初夏时节,素有“天然绿宝石”之称的“三江”腹地维西县绿树葱茏,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焕发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勃勃生机。 只要你身临其境用心感悟,不论山间还是峡谷,不论田野还是村寨,总会让你耳闻目睹各级党委政府用心用力真扶贫,一线干部职工扎根基层促脱贫的感人故事。 特别是今年1月,维西县委、县政府结合“振兴乡村,大搞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思路,印发《维西县“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四美创建年”实施方案》以来,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用心带动,以及一线驻村工作队员的积极行动,加上各族群众的参与配合,在全县各地掀起了如火如荼“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踊跃创建四美家园”新高潮。处处彰显着各族群众刻骨铭心记党恩,积极响应“创四美”,真情实意报党恩,自强自立促脱贫的浓厚氛围,使原本山美、水美的维西傈乡,日益增添“城美、村美、家美、人更美”的新活力、新气象。 日前,记者有幸加入由维西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联合采访小组,就目前该县各乡镇脱贫攻坚和正在推进的“四美创建”活动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采访。 期间,采访组一行先后到离县城近40公里,地处大山深处,农户座落分散的永春乡美光村;距离县城近20公里,座落半山腰的拖枝易地搬迁移民东山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座落密林深处的攀天阁乡安一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地处澜沧江西岸大山上的白济汛乡永安村;距离县城70多公里,分散座落于澜沧江东岸云雾山间的中路乡新厂村等村寨进行采访。 每到之处,总能耳闻目睹一线扶贫工作队员与住地村干部一道,时刻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想点子、谋出路,真真切切为贫困村民谋实事、干实事,带领村民修桥铺路建产业,带动群众开展“四美创建”活动的感人故事。 齐心制定村规民约“创四美” 在美光村,记者了解到,为使“四美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引向深入,使之形成常态化,维西县各乡镇党委结合自身实际,据县委总体部署,制定完善了相应实施办法。全县84个建制村都采用“三议一公开”(经村总支部研究,村民大会讨论、村监委会审议督促)方式,把鼓励惩奖办法列入村规民约,从而建立起村民积极参与、相互督促,既能鼓励表彰先进,又能惩罚后进的“四美创建”长效机制。 据美光村总支书记李树雄介绍,该村还制作骏马旗颁授给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尊老爱幼、重视教育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家庭,激励其继续发扬好家风,感染带动邻里;制作蜗牛旗颁给家庭卫生较差、言谈举止不文明、懒散不上进的家庭,提醒其改变不良习惯,向先进看齐。 在美光村马边海村民小组采访时,采访组先后到3个农家采访,看到每个农家院都干净整洁,各种家具、农具摆放整齐有序,其中一家客厅门上还挂着骏马旗。奇怪的是,3个农户家里竟没有一家有人。当我们正想另作采访计划时,山脚下迎面走来的4个傈僳族妇女,其中一名年轻妇女见到我们后笑着说:“我们刚从村后的中药材基地下班回来,估计这家主人也该下班回家了,再等等吧。不然到两点钟大家又去上班就更难找到主人了。”顿时,采访组5名记者还就村民们把传统的“去干活”一词改口为“去上班”的话题展开了一番讨论。 七旬老人畅谈三变化 在攀天阁乡宣传员的带领下,采访组来到了地处大山深处的安一村。与村总支书记作简短的交流后,沿着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我们来到该村南山上组准备进行深入采访。可尽管我们四处张望着从村头走到村尾也只遇到一位老人。据我们要求,小组长打电话联系了好几家农户,想请他们介绍一下情况。可村民们有的在山上找重楼苗,有的在捡竹叶菜。于是,我们只好返回去找刚遇到的那位老人,这位名叫李荣华的退休老人今年70岁,他没有让我们失望,采访中,他有条有理地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小村庄发生的变化:“记事以来,南山上组是个既落后又边远的小山村。这些年,小山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印象最深刻的变化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40年前掀起的改革开放,山里人修通了公路,出门还可以坐上拖拉机,只要肯苦肯做,都能过上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祖祖辈辈靠人背马驮搞生产,撑着木棒翻山越岭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大变化。第二次大变化,是前几年掀起的扶贫攻坚,自从党委、政府下派工作队员驻在村里搞扶贫后,工作队员们帮村民兴修水利搞建设,带领村民建设通组通户水泥路,支持群众在自家院里打上水泥地。在帮助村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后,还让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还引导村民种植核桃、中药材等。现如今,村民们的收入渐渐提高了,通过各种扶贫补助政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都有了保障。第三次大变化就是目前开展的‘四美创建’活动,这以前,村里村外到处都是牛屎马粪,又脏又臭,房前屋后横七竖八的烂木头也从来没人管。先别说随处乱扔的垃圾没人捡,有些家庭一年四季都不扫几次地,再脏再臭的衣服也不会洗。村道角落还会经常出现懒汉、醉鬼。村口那家小卖部,不管白天黑夜都有三三两两的人围在一起喝酒或玩台球赌博。现在不同了,‘四美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村组干部三番五次到村里搞教育、做宣传,驻村工作队员还不厌其烦地到农户家中摆事实、讲道理,鼓励贫困群众从头开始,讲卫生、创文明,时间久了,大家都被感化后行动起来,各方面生活习惯也有了明显变化。正如我家隔壁的年轻人,之前整天游手好闲,老母亲病了几年也不管,还说他自已都是泥菩萨过河。不过,现在他也改变了,每天早早地上山去捡竹叶菜,前些天还把老母亲背去看病了。现在,全村人只要地里没活做,人人都会忙着去山上找药材、捡竹叶菜,早出晚归的,再过几天又是采松茸的季节了,村民们又有得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