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在脱贫路上的弦子声 ——石茸村扶贫工作队长阿古带领群众制作弦子助脱贫小记 雪融大地,花开高原。5月初,千百年来养育德钦县霞若乡各族儿女的母亲河——珠巴洛河水草风美,生机盎然,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在这片热土上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脱贫。 霞若乡石茸村距乡政府所在地28公里处,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农户141户654人。过去,由于受传统观念及地理气候等条件的约束,村民收入水平偏低。 如何攻坚贫困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的乡镇?德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霞若乡调研,扶贫挂钩单位及霞若乡党委政府、石茸村“三委”积极作为,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在继续发展原有的药材和经济作物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一村一品”发展理念,从今年3月起,在石茸村发展民族乐器制作,助力脱贫攻坚。该村引导群众入股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每户入股1500元,非建档立卡户每户入股1000元,到年底,群众可获得分红。另外,村里还优先选购该村群众提供的竹子、皮革、木材等制作弦子的原材料,部分村民还可以获得在弦子制作点打工的工时费,增加群众的收入。目前,石茸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阿古全面负责民族乐器(弦子)制作工作,计划年内完成1000把,现已完成300把。 离霞若乡政府不到500米处的一座房屋是阿古的家,也是石茸村民族乐器(弦子)传承发展基地。“因为村里没有适合的场地做作坊,我就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做作坊,只要能为村里干点事,什么麻烦我们都可以克服。”阿古说。 走进弦子制作作坊,由该村16位村民组成的制作团队正有条不紊的忙碌着,手工打磨弦子的琴把、用羊皮包裹琴桶、削竹做弦……每一道复杂细小的工序在他们娴熟的技艺里变得轻巧简单。弦子制作的工艺流程有10多道工序,要经过选料伐木、晒干解木、解板、推平、压板、合拼材料等过程,一把弦子才算完成。 当问及制作弦子的初衷时,阿古认为,除了能得到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他说:“石茸村是霞若乡的弦子故里,几百年来,这里的群众每逢过年过节都要聚在一起拉弦子,跳舞。弦子作为地方的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发展下去。现在除了村里一些长者,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如何制作弦子了,这让人很担心。” 据了解,目前,石茸村下设2个弦子制作点,共有16位村民每天投入到弦子制作中。“我们村的群众很少去外地打工,自从弦子制作点设立起来,老百姓可以实现在家门口打工,每个工人每天有150元的收入,这也是制作弦子促脱贫的一种体现。”阿古欣慰地说。 珠巴洛河昼夜不息地流淌,河畔的石茸村各族群众也日以夜继、加班加点制作弦子,为2018年如期脱贫努力奋斗着!(央金拉姆 和建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