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坚守匠心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8 11:11:31

——我州三位行业先锋的故事

采访过程中,记者经常遇到一些行业先锋,他们专注于工作,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将平凡事情做到不平凡的极致。记者一直在想,什么才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这一期特别报道,特采访了纪录片制作人阿福、“书医”张庆尧,还有达瓦卓玛老师,让我们一起从他们的精彩故事中品味永不过时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制作人阿福

说到王维铸这个名字,好多人都不认识,但说起他的另一个名字——迪庆州电视台的阿福,人们就会立刻反应——是圈里公认的我州最佳纪录片导演。

当微视频滇金丝猴《小不点成长记》在迪庆日报微信平台上播出时,“小不点”的命运牵动着好多人的心,这部纪录片真实记录、科学再现了滇金丝猴的猴群结构、个体动人故事及整体生存现状,不少观众通过视频第一次了解了滇金丝猴的特性及故事。很多人都不知道,5集三分钟的滇金丝猴的视频故事,是阿福的拍摄小组差不多历时10年才拍到的珍贵视频材料。

“我是在2001年第一次有过拍摄滇金丝猴的机缘,后来一直就有做个讲述猴群纪录片的念头,白马雪山管理局也毫不吝啬地分享了滇金丝猴的科研成果,并给予支持。2003年开始,我每年都有几个月时间对白马雪山的野生滇金丝猴种群进行系统的拍摄。拍摄过程中,有时十多天都遇不到猴子,比如视频里看到猴子吃竹笋的镜头,差不多是拍摄了一个月才拍摄到理想的画面。”在山野里拍野生动物的纪录片,辛苦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天天吃压缩饼干吃到想吐,但必须在特定位置等着猴群出现。

有一次,阿福在山上拍片呆了一个月,下山时,连村民都没认出他来。“像个野人一样。”响鼓箐的一个护林员回忆说。

阿福拍摄记录片一直秉持一个底线:每个故事都要有科学依据,任何故事都经得起科学自然的推敲。采访中,他聊到,曾经有拍滇金丝猴的片子解说有猴王,可滇金丝猴群中并没严格意义的猴王。

阿福说,10年来,自己从对滇金丝猴一无所知,到真正了解滇金丝猴的特性。拍摄的时候,摄制组还特别注意,不能因为拍摄行为造成对猴群生活的干扰,一直躲得很远。野生猴群慢慢和摄制组熟悉起来后,他们可以到距离猴群20米位置进行拍摄。

10年的时间里,阿福的拍摄小组每年都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呆在山上拍摄猴群,差不多拍摄了两万多分钟的视频材料,最后剪辑制作成了50分钟的纪录片《探秘滇金丝猴世界》,该片子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金鹏展翅奖。

在期间,他不光拍摄制作了滇金丝猴的纪录片,还制作了《寻找登山者》、《此称家的幸福生活》等一系列记录历史事件、记录人文的好片子。《寻找登山者》讲述了梅里雪山对当地百姓的意义,记录了在梅里雪山曾经出现过的登山队,以及在各种争议下,梅里雪山禁止登山队攀登的历史故事,该片当年就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金鹏展翅奖的最佳摄影奖、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此称家的幸福生活》从当地百姓找松茸出发,记录迪庆藏区百姓的生活状态,该片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

“最初开始拍摄纪录片,是模糊地感觉到有些东西正在消失,就想着用摄影机记录下来,以便这些东西传承或者延续。”采访中,阿福很少聊到拍片时吃的苦头,在拍摄《雨崩村的故事》纪录片时,他被30多只蚂蝗同时叮咬;在尼农河谷被狼跟踪……这些事现在都被他当笑话轻描淡述。“世代变迁很快,人物的命运在时代的变迁中不经意间就发生变化,”阿福一直注意观察着这些,“时间平静地流逝,不同的个体和整体都有着各自的命运,但所有平缓发生的事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点发生作用。”

拍摄《雨崩村的故事》时,阿那主的孩子格茸还在读书,后来缀学,经历一些事情,又恢复求学之路。如今,格茸已经成为一名武警战士。阿福说,如果他重返雨崩村拍摄,肯定又是不一样的感受,当年的孩子都已经长大,又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纪录片,拍摄或者制作的苦对我根本不是苦。”一个纪录片从构思到踩点,到确认拍摄对象、跟踪拍摄、还有后期繁琐的制作,要经过很多道工序,阿福对每个程序都细细琢磨,有时为了连接故事的某个词语,会推敲打磨一个晚上。

时至今日,阿福记录了很多行将消逝或已经消逝的历史故事,还有正在迪庆发生的故事,如《雨崩村的故事》等一些纪录片,曾在央视、云南省电视台播出过。片中的人和事一些已不复存在,而影像中那些事情犹在,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再过几天,阿福拍摄小组制作的《羊年梅里雪山转山》纪录片又将播出,以他的手法再现这条不平凡的转山朝圣之路。

“书医”张庆尧

惨不忍睹的经文残片,放水里洗洗刷刷,拼拼对对,然后凉干、压平、修复等……当你在州图书馆里看到修旧如旧保存完整的《大藏经》经文时,你可能不知道,那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张庆尧与很多志愿者一起反复经过多道工序的成果,有时几天也不能完成一张经文的修复。

2010年9月,纳格拉藏经洞被发现,迪庆州图书馆民间古籍考察队于2010年10月两次进入藏经洞考察发掘。藏经洞距离纳格拉村十五公里左右,处于高出岗曲河千米的绝壁之上,通往藏经洞的原有道路早已被百年丛生的密林封闭,进入藏经洞需要攀爬绝壁。悬崖之上,巨大的洞穴可容纳二百人居住,距离洞穴一公里处有一石砌防御工事遗址,洞外有人工石砌的高墙,唯一进出洞穴的通道是一根高挂在石墙上的独木悬梯。洞穴内有小木房二十余栋,都有明显的人为破坏痕迹。可见,洞穴并非长居之所,更有可能是避乱之处。询问附近老村民,没能获取有关洞穴历史的线索,穴居洞穴的准确时间已无从考证。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2010年10月,州图书馆开展藏经洞实地考察发掘工作,发掘出大部分破损的藏经约2千余张。

为了整理保护好古籍,州图书馆投入大量的精力,张庆尧在单位的支持下,于2011年参加古籍初级培训班,先后历经汉文古籍、彝文古籍、藏文古籍修复技艺培训,在省中心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修复技能得很大的进步,现已能独立进行藏文古籍经页的修复。

古籍修复是一项繁琐、枯燥但又必须付出耐心的工作,要甘于寂寞和孤独,修复过程中要用到几十种修复工具,修复技法也较多。古籍是国家珍贵的文献典藏,在修复的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在不损坏古籍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还原古籍原来的样子,做到“修旧如旧”。

古籍破损不严重的一天能修复多页,破损严重的几天才能修复一页。根据纸张纤维、韧性、厚度及其他因素综合分析,“香格里拉纳格拉洞藏经”用纸分为小狼毒纸和大狼毒纸,这两类纸张都微带毒性,不易受虫蛀蚀。但长时间接触纸张(因修复前后纸张需着湿),手指发白并褪皮、伴随痒痛,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张庆尧告诉记者,古籍修复过程中,一怕粗心,对古籍造成损伤;二怕不够细心,遗漏细节,修复不到位,难以呈现古籍的原貌。修书如绣花,更须具备工匠精神,专注于每一细节。在古籍修复的过程中,由于专注,张庆尧忘记了外界的干扰,专注于修复的每一个环节,每天伏案几个小时。“修书”亦如“修心”,张庆尧说,每当看到自己完成的修复成果内心是欣慰的,忘记了每天伏案几个小时不动导致的身体的僵硬与疼痛。

如今,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珍藏在州图书馆的藏文经书在专家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全部修复,抢救性修复纳格拉洞藏经共2000多页。目前,纳格拉洞藏经修复工程已圆满完成。

“教书匠”达瓦卓玛

达瓦卓玛认为,在一个行当做出成绩、被世人认可的人都被称为“匠”,如“瓦匠”“木匠”等等,都是行业的“能人”,而教师的“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认真、敬业精神。

“我从1991年开始教书,从教27年,一直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课,至今每周还要上17节藏语专业课。我喜欢和我的学生在一起,甘愿把全部精力用在学生身上,甘当教书匠。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教师要融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怀,聚精会神,潜心钻研,认真打磨,反复研究。”达瓦卓玛说。

1991年,达瓦卓玛从迪庆州师范学校藏师班毕业,当时,她所工作的德钦县云岭乡斯农小学并没开设藏文课,当地的藏族小孩会说藏语,却不会写藏文。凭着对藏文专业的热爱,她在课余开设了藏文扫盲班,没想到不光是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连村里的百姓在农闲时候都来听课。

1994年,迪庆州成立藏文中学,选调达瓦卓玛当藏文老师,并选送她去青海教育学院进修两年。回来后至今,达瓦卓玛在迪庆州藏文中学从事藏语教育已经有24年了。迪庆的藏语教育起点低,目前州内一些小学已经开设藏文课,但考入州藏文中学的好多初中新生并不懂基本的藏文,进入学校都要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教学生学习藏文中学自编的《藏文入门课本》,然后才学习正规的五省区统一藏文课本。

“每个课堂都要利用好,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学生不仅是要学习藏文,还要学好其他的各门学科。”达瓦卓玛说。藏文中学的考生参加高考或者中考,采用的是用藏语翻译的全国统一普通类二卷,要求用藏语作答。在授课过程中,达瓦卓玛边学习边实践边教学,并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迪庆民族学生的教育方式。“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和我们迪庆的优良民族习惯是一致的,不管是藏族,还是傈僳族、纳西族,迪庆的好多民族提倡讲敬语,互相尊重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必备要素,藏民族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一个民族,敬语类的词语非常丰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

达瓦卓玛说,教好书首先要培养好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授课中,达瓦卓玛生动地把迪庆民族文化传统与藏文教学融合起来,这也已经成为了迪庆州藏文中学的一大特色。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使用敬语,而且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也非常懂礼貌,同学之间常常是用敬语交流。

很多迪庆学生在刚入学时,三十个藏文字母都不熟悉,在初中,藏文教学要完成藏文的《正字》、《三十颂》、藏文诗歌、词藻学等课程,中考时学生能独立完成300字的作文,而进入高中,学生开始涉及更深度的学习《字性组织法》、逻辑学等课程,高中毕业时,能完成600字的藏文作文。24年来,达瓦卓玛送走了15届学生,她和众多的老师一起坚守在州藏文中学教育岗位,成功地向高等院校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在教育系统、公安系统、藏学研究等岗位,都有了藏文中学毕业的学子,许多人都成为了各自岗位的人才。“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事,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学校里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升入高等院校,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位置,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成果更让老一代“教书匠”们更感动欣慰的了。”达瓦卓玛说。

达瓦卓玛老师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她被多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

责任编辑:安永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