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委会主任杨世荣 ●程志开 与省农业大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向该校教师介绍纺织技艺。 陪同乡党委政府负责人查看尼汝村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很多在单位工作的人退休后选择的是安宁、舒闲,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由自在地过小日子,而本文的主人公杨世荣却在退休后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很多村民都要叫这位年近花甲的人“阿尼”( 藏语:爷爷),当选村委会主任以来,他把自己的一颗心都交给了工作,用余热书写人生不一样的价值与追求。 一山一水养育了尼汝人 尼汝是一个群山怀抱中的美丽山寨,下辖普拉、白仲、尼仲三个村民小组。这里居住的主要是藏族村民,近年来先后有汉族、纳西族、彝族等女婿或媳妇通过婚姻形式走进尼汝的部分家庭。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尼汝人到县城一趟要翻山越岭走几天。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尼汝村从一个隐匿的山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当点开互联网搜索“尼汝”时,成百上千条信息就会跳出来,原始森林、瀑布、牧场、藏族民居、尼汝锅庄等旅游文化元素受到了世人瞩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吟玛尼、摩崖佛像、沿着尼汝河建起的玛尼堆、一年一度的祭山跑马以及民间传说、非物质遗产项目保护等让尼汝的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成为旅游的热点地区。 虽然尼汝深藏在大山深处,但在这里出生成长的尼汝人却是积极向上、勤劳拼搏的群体;众多的尼汝人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但他们情系故乡,尽力为尼汝的发展献计出力。 杨世荣就是众多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怀抱的尼汝人之一。 1977年初中毕业的杨世荣,在村里有算是有文化的人,在毕业三年后被推选为大队护林员。当时,大队给他和其他4名护林员的报酬是每个月7元工资,这一点工资必须交给生产队,生产队又以打工分形式给他们兑现粮食。 作为一名护林员,他尽职尽责,跑遍尼汝的山山水水,管理火源、按规定管理村民的砍伐行为,努力保护好尼汝森林资源。 1984年,尼汝大队改为尼汝乡,杨世荣被推选为乡长(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走上了国家工作人员之路。他先后任洛吉乡党委副书记和州民政局勘界办、农救科、社会低保科负责人,2008年任副处级调研员,2015年1月退休后回乡养老。 无论在各级工作岗位还是退休在家,杨世荣都心系家乡发展,关心困难群体生活,致力于尼汝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保护,得到了家乡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32年后再次当选村委会主任 2016年4月初,正埋头在家砌灶的杨世荣接到了村委会换届工作队员的电话说:“你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作为国家退休干部,希望您退出竞选。”听得他一头雾水,弄不清怎么回事。 进一步了解后,他才知道在新一届村委会主任选举中,很多村民自发地在第一轮选票上写下他的名字,大家都希望杨世荣能成为他们的领头人。他对工作队员说:“我没有拉过选票,也不知道哪些村民投了自己的票,希望工作队员做一下选民的工作,在第二轮投票时不要推选我,改推选年轻能力强的村民。” 没想到的是,在第二轮投票时,有更多村民在选票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一边是村民的执着和信任,一边是在全县乃至全州都没有退休干部当选村委会主任的先例,这让工作队员很为难,也让杨世荣倍感压力。在正式选举前,工作队层层向乡党委、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州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汇报,最终答复是“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机构,以老百姓的意愿为主,符合政策规定”。最终在村民的拥戴下,在4月21日选举时让他高票当选,成为全州绝无仅有的一名退休干部村委会主任,此时他58岁。 不辱使命履职为民 2016年起,国家启动了精准脱贫工程,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尼汝村也搭上了这一趟带着中国农村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列车。 州人大和香格里拉市法院是尼汝村精准扶贫的对口单位。有了州、市、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对口单位和村“三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杨世荣团结带领村里的工作人员和村民展开了精准脱贫攻坚战。 当上村委会主任后,杨世荣没有更多时间顾小家,而是奔波于争取项目、协调项目实施的路上。尼汝村距州府所在地近130公里,很多时候雄鸡未叫他已经驾私车向县城出发,赶在相关单位上班时到达县城办事,办完事太阳几近落山,他又踏上了返家的路,因为村里还有很多事等他处理。两年下来他没有要求报车辆维修费,自己的车几乎跑散架了。 和荣是州人大派驻尼汝村的扶贫工作队员,他说:“杨主任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总是冲在工作一线。2016年防汛期间,尼汝河水暴涨,此时正值松茸采收季节,村里年轻力壮的人都上山采摘松茸,只剩老弱妇幼,杨主任一家一家查看,并在尼汝河上的危桥上设置警示牌,往往一忙就是‘两头黑’。看着杨主任那么辛苦和玩命的工作,我们很多时候被他感动,也为他的安全捏一把汗,毕竟他不年轻了,就怕哪一天累垮了。” 在他和对口单位扶贫工作队员的努力下,尼汝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下面的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2016年以来村委会工作的成果: 硬化乡村主干线20多公里、村组及入户路19.6公里,除有7户因不具备通路农户外,实现了通组、通户路全硬化。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组织村民寻找优质水源,安装33公里饮水管道,修建水池13个、厕所4座、垃圾池10座,田间三面光完成3.6公里;村委会两幢大楼及防火检查站已翻盖;村委会厨房室内,洗澡室已重修。 实施替代能源工程,促进生态保护,68户村民实现太阳能热水器全覆盖;安装太阳能路灯124盏;向林业部门争取生态灶,实现户户全覆盖;实现10千伏以上高压线全覆盖,促进农业机械化。 向教育部门争取资金60万元,建设村级幼儿园,并聘请1名幼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解决了村里学龄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争取26万元资金建设村卫生室,争取71万元资金建设养老服务站,为村里老人提供了活动场所,为群众在小病小痛时就近就医。 争取150万元资金实施了尼仲组民族特色村项目,争取140万元资金实施白仲、普拉民族传统村落建设,争取80万元资金建设白仲、普拉污水处理设施,争取40万元资金用于生猪圈养和藏系羊保护,争取84万元资金修建尼汝河上的普拉大桥和尼仲定藏大桥,争取20万元资金改造祭山跑马节活动场所,争取6.8万元资金改造尼仲组活动场所。 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温暖,感受到了基层党委政府的关怀,幸福感不断提升。 78岁的扎史定主老人说:“1960年从武工队回乡时,村里很穷,大家吃的只有洋芋,菜里没有油,如今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基础建设,搞扶贫,困难群众的房子、厕所都是国家帮助修建。这样好的政策还不能脱贫致富只能怪自己了。” 致力乡村文明建设推进协调发展 尼汝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藏传佛教文化、七彩瀑布、南宝牧场、尼汝藏族服饰、尼汝锅庄、祭山跑马节等都是享誉中外的旅游瑰宝。很多徒步爱好者不止一次走进尼汝美丽的村庄,来到这个没有更多世俗污染的地方放牧自己的心灵。 这里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第一村”,备受媒体和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凤凰卫视等媒体多次到村里做专题报道。如今,很多村民走上了牵马做导游、开客栈为游客提供餐饮和户外设施的旅游服务。 为了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村“三委”一班人狠抓村风建设,努力提升尼汝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全村群众加强民族文化和生态保护,3个党支部带领党员、团员和妇女每15天清扫一次35公里的通村、通组公路沿线的垃圾。在尼汝的公路上看不到垃圾和畜便。对村民的生活垃圾做了妥善处理,能就地焚烧的由护林员同意焚烧处理,对不能焚烧的运送到洛吉或县城集中处理。 村委会还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对土地使用、集体财产管理、家庭文明、河流管理、畜禽养殖、森林管护、民族服饰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提升了村“三委”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建立生态保护、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安全、家庭卫生、护林防火、祭山跑马节、春节文化节长效机制;公路维护,安饮管理已签定了维护管理协议,责任到人;2017年3月1日开始全村实行生猪圈养;尼汝锅庄、尼汝服饰文化、尼汝马文化、尼汝农耕文化、尼汝传统建筑等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村民爱护环境、文明礼貌蔚然成风,使尼汝成为了一方净土,被四方游客称为“放牧心灵的地方”。 “尼汝的发展必须抓牢生态文明建设这根弦,保护好尼汝现有的生态资源,做强畜牧业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杨世荣说。 作为一名年近花甲的人,杨世荣的身上有一股为民办实事的强劲动力,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他总是奔波在服务群众的路上,一心带领群众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