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钦县云岭乡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深入落实各项扶贫脱贫措施,创新工作机制,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发展动力,真抓实干、真帮实扶,动员全社会力量聚力脱贫攻坚,全面助力贫困群众共赴全面小康,2017年实现户均增收1.62万元。 党建引领 增强脱贫攻坚的推动力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攻坚战,关键在党。近年来,云岭乡落实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机制,围绕“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稳藏区、重实效”的目标,扎实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发挥党在农村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核心领导作用,着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军账”和一线“指挥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主力军”和“马前卒”的作用。结合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实施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联建,由机关党员联系农村党支部建设,选派政治过硬、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担任软弱涣散党支部“第一书记”,狠抓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堡垒指数”,增强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实施“三村七进一行动”工程,开展“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教育活动,以“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为载体,落实党员直接服务联系贫困群众制度,组织党员进村入户“找穷根、结穷亲、摘穷帽”,明确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挂包联带责任,用脱贫攻坚成效检验党员作用发挥是否合格。用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和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两大杠杆撬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破解党组织“无钱办事”和党员“无钱创业”的困境。2017年,为12户党员发放创业贷款130万元,培养12名种植养殖大户,带动40余名群众致富。 夯实基础 提升脱贫攻坚的保障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是最硬的保障。云岭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考虑,整合项目建设资金,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居、出行、生产作业条件。2017年,完成三面光灌溉渠3400米,埋设玖农顶油橄榄基地灌溉管道7000米,修建的贡坡防洪坝330米,发放管材9400多米,有效解决2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该乡以“生态环境更优化、经济发展更稳健、城乡发展更协调、人民生活更幸福”为目标,实施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2017年,埋设人饮管道1.07万米,供水人饮改造6420米,解决120多户460余人饮水问题,安装太阳能路灯221盏,解决贫困村663户群众夜间出行照明问题。不断加强村组活动场所建设,新建村组党员活动室7个,重建1个、修缮8个,目前已全面动工,云岭乡果念和查里桶两个村委会办公场所建设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实现了贫困村群众活动有场所。目前,云岭乡全乡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条,通组公路37条,除雨崩村上下组未实现通路以外,其余37个小组全面实现通达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做强产业 厚植脱贫致富的发展力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等于没脱贫;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全面小康只是一句空话。贫困村组的脱贫致富,根本上还是需要以产业经济作为支撑。针对当地耕地面积较少,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全乡仅有2000亩左右的荒山草坡资源可开发利用,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仅有3500余亩葡萄为主要经济作物,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便会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的问题,云岭乡立足本土生态资源,对接市场需求,瞄准脱贫奔小康,探索出“以种为主、种养循环、长短结合、稳定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过上好日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一村一品”,通过技术推广、能人示范,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石榴、葡萄为主的种植业和山羊、藏香猪、土鸡为主的养殖业,并逐步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切实推进农作物规范化种植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2017年,实现户均增收1.62万元。立足气候条件,在西当、查里桶等村发展规模化苗圃基地,大力推动农业生态产业。依托该乡现有旅游资源,在红坡、斯农等村建设一批以“总支+支部+农户”形式的生态旅游农家乐和休闲山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以“股份合作”集体经济的形式,在果念村发展大棚蔬菜和石榴种植业,建成蔬菜种植基地20.5亩,建成石榴种植基础140亩。另外,云岭乡在继续巩固好原有的雨崩、明永景点的基础上,将大力打造白马雪山-红坡村-巴里达冰川-梅里雪山景区及白马雪山-红坡村-永支(孔雀山天然湖泊群)-怒江大峡谷旅游环线,通过打造旅游业,拓宽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精准施策 提升脱贫致富的自发力 云岭乡按照“因户施策、精准滴灌”要求,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逐户制定脱贫计划。对84户350名有发展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施生产扶持和就业发展;对22户106名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74户374名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记者 王靖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