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瑄怡 临近春节,“送温暖”等慰问活动纷纷拉开了序幕。近年来,这项工作似乎已经成为了各级党政机关的必不可缺“政治任务”,把相关物资送达即算任务完成。话说送温暖是灰暗中的一抹亮色,是严冬里的一丝温暖。然而,一些困难群众“温暖”过后依然“寒凉”。 送温暖原本是为了向困难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温暖”,而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将“送温暖”当“节日作业”,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一送了之。有的领导干部到困难群众家把慰问金和物资放下,握个手、嘘寒问暖简单三两句就完事;有的单位和部门只是在过年、过节时才到基层走访一次,或对群众有所求时才放下“架子”来到群众中,形式多于内容,失去了送温暖的意义。 送温暖,顾名思义,只有暖了群众的心窝,才能让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有更多的认同感。在送温暖过程中多与群众聊聊家庭情况,问问当年的生产,问问来年在脱贫致富方面存在哪些困难,需要单位帮什么。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冷暖,感受他们的悲喜,将党和政府的情谊传达到百姓之中,让他们享受到困难救助的同时,也能感觉到温暖。 此外,对于困难群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着力在指方向、带路子、送技术上下功夫,为困难群众量身订制脱贫解困的计划和措施更是让人感到暖心的事。 送温暖是为了倾听民声、了解群众疾苦,不是任务,更不是表演。少一些形式,多一些真心实意,真正把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