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洪程 普乐村委会负责人、扶贫工作队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共同商量如何建设核桃油加工厂事宜。 冬天的傈家山寨维西县普乐村十分寒冷,寒风卷着落叶漫天飞舞,贫瘠的坡地上到处是枯萎的庄稼秸秆。与寒冷的冬天相比,两股力量系牢一条“扶贫链”的扶贫方式点燃了普乐村群众改变贫穷面貌的巨大热情。 两股力量帮扶 谷岔三组傈僳族农民余德清一直以来身体不好,长年吃药、打针,不能干重活,加上大女儿读大学,小儿子读初中二年级,一家人就靠妻子木占仙种几亩薄地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是村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余德清的妻子木占仙是独龙族,祖辈从缅甸移居到普乐村,与当地傈僳族群众和睦相处。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恰似和煦的春风温暖着这个贫困的家庭。“如果不是干部的帮助,我们家的日子不知怎么过?”木占仙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女人,也懂得知恩图报。木占仙在他们家刚刚修建的厨房里向记者讲述了挂钩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帮扶他们家的故事。 维西县县长余春桥在普乐村挂包帮7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余德清家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帮扶干部,木占仙讲不完,说不尽:“挂包我家两年多来,县长每年来我家3次,每次都给我们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我家只有两亩耕地,一年产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除了土地少外,我家最大的困难就是供女儿上大学。县长每学期都给我女儿500元到1000元的学费。我女儿上大二时,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家哪来这个钱啊。县长知道情况后,为我女儿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年,扶贫工作队还为我女儿四处奔走筹措学费。扶贫干部比亲人还要亲。” 在县长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去年,余德清的女儿大专毕业了,在香格里拉市的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今年6月,余德清的女儿生病了,工资都用作了医疗费,再没多余的钱用作生活。维西县扶贫办干部、普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继光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她取得联系,将500元生活费直接打到她的卡上。 让余德清一家更为难忘的是,县长用拉家常的方式为他家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家脱贫摘帽。 “现在好了,我家有了持续增收的产业。”木占仙说,“在县长的帮助和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我家加入了普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收入增加了,脸上也有光了。” 普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人是入党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傈僳族农民余志海。去年,余志海无偿给余德清等56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每户发放一头价值2000元的种猪,并为56个建档立卡户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和购销服务。政府还给余德清家发放了产业扶持资金,帮助他家发展养猪产业。目前,余德清饲养无公害土猪12头,收入超过了脱贫标准。 “我家摘掉贫困帽子靠的是两股力量帮扶,一股是干部帮扶,一股是致富带头人帮扶。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会永远记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的人。”余德清说。 其实,“两股力量”帮扶的并不仅仅余德清一家,而是普乐村所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普乐村是康普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399户,占康普乡的三分之一左右。 系牢一条“扶贫链” 在普乐村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新观念、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普乐村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光有物质上的帮扶不行,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建立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把群众组织起来,走新型集体化发展道路,抱团取暖,同奔小康。”普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继光在村组干部会议上说,“我们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变一家一户小生产为社会化的大生产。” 诚如杨继光所言,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就像一根链条,把普乐村一家一户小生产链接起来,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入党积极分子、普新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余志海就是这场“革命”的弄潮儿。这位15岁就开始走南闯北的傈僳族汉子,经过实践的磨砺,眼界变宽了,掌握了汽车驾驶、养猪技术、泥水工技术,成为村里的能人。从2015年初开始,余志海停止了“漂泊”生活,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土猪养殖业。到2016年,他养猪规模达120头,销售收入8万多,今年,他养猪规模达160头,销售收入10多元。他们家买了一辆小轿车,成为村里第一家拥有小汽车的人家。 多年的学习生活实践使余志海明白一个道理:“党的好政策才是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只有埋头苦干才能换来好日子。”2015年,余志海向组织提出入党申请,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加以培养。 “我现在日子好过了,但这不是我的最大愿望。我的最大愿望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这是余志海在乡党委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交流发言的一句话。如今,余志海正在努力践行这句话。他创建的专业合作社覆盖普乐村7个村民小组56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每个月,余志海要到建档立卡户家作技术指导一至两次。建档立卡户的猪出栏了,余志海以市场最高价格帮助他们收购。在余志海的帮助下,56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将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放眼望去,曲八开组的民居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群山之中。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同时,这里贫困程度深。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役中,曲八开共产党员李文忠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去年,李文忠创办了普顺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社员24户。2016年3月,李文忠带着合作社社员到保和镇兰永村章子口组学习野生天麻人工繁育技术,学习回来后,李文忠买了天麻种发给社员种植,并进行技术指导,累计种植240箱,每箱一平方米。到目前,天麻已开始出售,每个建档立卡户增加收入在4000元以上,24个建档立卡户都实现脱贫梦想。 在普乐村采访,记者还听到一个“市场不相信眼泪”的故事。汽车吃力地行进在通往普乐村的道路上,路两边、山坡上到处都是野生的和人工种植的核桃树。怪不得人们都说普乐村是“核桃之乡”。照理说核桃多,收入应该也多,但今年的情况事与愿违。 傈僳族汉子余德军是谷岔三组农民,今年44岁,一家4口,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他家有核桃树410棵,其中,野生核桃树和老核桃树共90棵。每年,核桃产量都在5000多斤。“我家核桃收入最高的是2012年,达到12000多元。那年,我们村的一棵核桃树打下的核桃卖到11000元。那时,商家直接到我们村子收购核桃。核桃价格好,收入多,我家的日子很好过。”余德军说。 像余德军一样,2012年,核桃收入鼓起了普乐村群众的“钱袋子。” 市场不相信眼泪,今年,核桃价格下跌,核桃没人收,村里人连采收铁核桃的积极性都没有了,因为每市斤4毛钱的价格连工钱都找不回来,何况还要背到集贸市场上去卖。 “今年,我们家核桃收入还不到800元钱。”余德军说。从2013年开始,核桃价格下跌,余德军和普乐村群众的收入也随着下跌。 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余海光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去年当选普乐村副主任。他说:“核桃是普乐村最大的优势,产量占康普乡的五分之一左右。到目前,我们村有核桃5600多亩,人均有3亩多,每年产量610多吨,做好核桃文章关系到普乐村群众脱贫致富。” 资源优势变不成经济优势,怎么办?11月27日,普乐村扶贫工作队、普乐村“三委”召开小组干部及致富带头人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如何解决普乐村核桃卖难、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要求的问题。”入党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余志海说,“我们普新专业合作社愿意创办核桃油加工厂,收购核桃,加工香油。” “老余说得对,大家想,现在核桃价格这么低,把它收购了加工成核桃油,每市斤20元出售,现在市场上每市斤核桃油40元,消费者一定很欢迎,市场不是问题。”扶贫工作队队长杨继光接着说。 会议达成共识:按照“产业扶贫资金跟着建档立卡户走,建档立卡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市场走”的方式,由普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筹办核桃油加工厂,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每年按照章程入股分红,由扶贫工作队提交资金申请报告,争取产业扶贫资金。 说了就干,干就干出成效。目前,核桃油厂筹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不久,“普乐牌原生态核桃油”将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普乐村的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