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中路乡产业园区的江德公司员工正在加工漆子。 (杨洪程 摄) 今年以来,维西县中路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胆探索产业扶贫机制,用创新实践回答了“如何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不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要求、如何解决年年扶贫年年贫和今年脱贫明年返贫”三个突出问题,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脱贫。 量身定做:“一户一措施” 这几天,中路乡咱利村联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十分繁忙,社员纷纷向专业合作社出售荞子、木香等产品。在繁忙的人群中,一位傈僳族汉子正在搬运荞子,这位傈僳族汉子是比独组的建档立卡户蜂国柱,今年,他向合作社出售了798斤荞子,收入3990元,他还领到了合作社给予的905斤大米,蜂国柱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过去,我们搞生产,什么都种上一点,什么都养上一点,养什么吃什么,种什么吃什么。一年到头不够吃,不够穿,更别说赚钱搞家庭建设了。现在好了,我家在政府的扶持下,埋头种荞子、养蜂子。今年,我家经济收入超过了脱贫线,日子越来越好了。希望这样的产业路子长期走下去。” 通过“一户一措施”,去年,咱利村发展荞子种植面积1800亩,新增养蜂400箱,快步向“千箱蜂、万亩荞”目标迈进,每个贫困户都有了增收致富的扶持措施。 就像蜂国柱所说的一样,过去,中路乡群众没有破除小农经济藩篱,一家一户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出现政府扶贫力度加大,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如果政府停止“输血”,农户又重新返贫的现象。如今,中路乡群众像蜂国柱一样逐步走出“今年扶贫明年返贫”的怪圈,步入商品生产的快车道。 那么,蜂国柱和中路乡建档立卡户是如何走出怪圈的呢? 培育领头雁:“一组一能人” 按照乡里“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拉嘎洛村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拉嘎洛村恒比卓鲁组李强是“一组一能人”的典型。他种植木香11亩,成为脱贫致富领头雁。在他的带动下,今年,拉嘎洛村种植中药材1300多亩。 余文新是一名普通的傈僳族农民,通过培养,他成为水把洛组的致富带头人。这几年,他主要从事回收荞子、白芸豆等农特产品业务,把群众手中零散的农特产品回收过来,交给合作社,带动了水把洛等三个组的群众增收致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人就是贫困群众身边的榜样。能人是我们培育扶贫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我们扎实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吸纳到党组织中。到现在,我们每个村民小组都有1名以上的能人。”中路乡党委负责人说,“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培养能人工作,带动更多的群众持续脱贫。” 抱团取暖:“一村一经济” “我们合作社把社员交来的荞子等产品交给中路乡特色产业园区,留下集体经济收入部分,其余的都是社员的。”咱利村联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我们支付给社员的收购款达到430多万元,按照股份合作制,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4.7万元。” 这就是中路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节——“一村一经济”。中路乡政府负责人说:“我们针对中路乡专业合作社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的突出问题,提出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思路,一村建一个专业合作社,一村一个主打品牌,建设百户养殖基地、百亩蔬菜基地、千亩苹果基地、万亩核桃基地,村村有集体经济。” 诚如斯言,中路乡七个村都建起了专业合作社,每个村都有了自己的主打品牌。群众,尤其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在合作社里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建档立卡户成为合作社的股民,做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集体走,项目跟着园区走,园区跟着市场走。”到目前,新厂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65头,生产出鹿茸、鹿心血等系列产品,产生了经济效益,去年至今,实现总利润11万元,按照合作协议,409名贫困群众每人获得100元的分红,村总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去年以来,维西县中路乡新厂村“三委”、扶贫挂钩单位从新厂村山高坡陡,山地多、草山多,耕地少,土地贫瘠的实际出发,以“总支+公司+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股份合作方式发展梅花鹿产业,引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走上持续增收的道路,政府扶持110个贫困户、409名贫困人口每人入股产业发展资金1000元。 建好孵化器:“一乡一园区” “现在好了,我们按照合作社安排的生产任务生产就行了,不用担心产品销路和价钱。”蕨菜山村养猪户余文光说。 就像余文光说的一样,合作社就像一条把一家一户联系起来的大船,带着千家万户驶向市场经济“大海”,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不相适应的问题。 据了解,到目前,维西县境内各种专业合作社多达720个,但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还不到100个。这一情况暴露出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为了让中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挥作用,中路乡做出积极探索:建设一个生物产业园区。 蜂国柱家出售的荞子哪里去了?首先到了咱利村联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然后又由专业合作社交给中路乡生物产业园区,具体事宜正在洽谈中。 这几天的中路乡产业园区一派繁忙景象,一方面专业合作社纷纷前来交农特产品,另一方面忙着加工农特产品。 中路乡党委负责人说:“通过生物产业园区的建设,统领中路乡产业,搭建一个产、供、销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推进中路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目前,江德公司已入住园区,并开始生产荞子系列产品、原生态蜂蜜系列产品和核桃油系列产品,现有职工23人。另外还有两家企业有意愿入住园区。 “建造大船好出海。园区是企业的孵化器,企业在这里做强做大;园区是合作社发展的助推器,合作社在这里能够发展壮大;园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加速器,农民能够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中路乡产业园区负责人说。(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