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的梦想飞得多高,我始终牵挂着家乡的蓝天白云、雪山峡谷;不管我走得多远,我始终牢记着曾经养育我的迪庆香格里拉这片热土和人民,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心灵眷恋。5月10日下午,本报记者在省城昆明采访了原州委副书记、州长陈建国,听到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和对迪庆州成立60周年的衷心祝福。

" name="description">

心系家乡群众 奋力推动发展
——访原州人民政府州长陈建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05 08:59:16

原中共迪庆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陈建国。

不管我的梦想飞得多高,我始终牵挂着家乡的蓝天白云、雪山峡谷;不管我走得多远,我始终牢记着曾经养育我的迪庆香格里拉这片热土和人民,这是我魂牵梦绕的心灵眷恋。5月10日下午,本报记者在省城昆明采访了原州委副书记、州长陈建国,听到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和对迪庆州成立60周年的衷心祝福。

记者:今年是迪庆州成立60周年,作为曾担任过州长的迪庆人,您是如何看待现在的迪庆以及迪庆6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陈建国:迪庆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自然风光旖旎,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发展快速,是人们心中最神圣的净土之一。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迪庆州委、州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稳藏兴藏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抓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旗帜鲜明反分裂,汇集力量聚人心,持之以恒打基础,迪庆取得了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巩固的显著成绩,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好、最和谐稳定的藏区之一,走出了一条极具云南特色的藏区发展之路。

迪庆6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始终高举旗帜,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只有始终坚持凝心聚力推进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只争朝夕,努力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才能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

记者:您担任州长期间,是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时期之一,请您谈谈当年如何确立发展思路以及如何带领迪庆州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维护团结、保护生态、发展经济?

陈建国:2007年5月,省委任命我为迪庆州委副书记,6月3日州人大常委会任命我为代州长,11月14日当选第十一届州人民政府州长,直到2010年1月调省财政厅任职。回顾在迪庆任州长3年时间,往事历历在目,迪庆的山山水水和各族干部群众勤劳淳朴的形象清晰浮现在脑海中。

那时候,迪庆发展基础薄弱,老百姓是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作为州长,我深知要实现社会繁荣稳定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2003年,省政府召开了迪庆现场办公会,批准全面实施“迪庆小康社会建设纲要”,将旅游、生物、水电、矿产确立为迪庆经济建设的四大支柱产业。

从此,迪庆拉开了以大思路带动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建设大幕。我上任伊始,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足迹遍布全州。在基层调研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制约迪庆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交通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人才缺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个美丽、富裕、和谐的迪庆,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

经过深思熟虑,州委、州政府及时理清了本届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目标,把交通、城镇、产业、民生、生态等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制定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群策群力,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推动家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态势,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2010年,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迪庆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前茅,其中,GDP总量在10个藏区中排名由2005年的第5位提升到第2位,人均GDP由2005年的第4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藏区之一,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为“十二五”“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迪庆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3.96亿元,是2006年42亿元的3.2倍,年均增长26.11%;五年累计完成390.99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84.3亿元的4.64倍。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有力推动下,迪庆州的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5至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91%,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996元,年均增长10.43%。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州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9.1∶35.7∶45.2,调整为2010年的9.5∶38.3∶52.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加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柱地位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1%,全州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7%。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11%。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66.8%提高到2009年的73.9%;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面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您在位期间,迪庆州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听说,当时州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要在一年内建成430多公里二级公路,会上有同志提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您说:“建得了也要建,建不了也要建,如果机遇抓不住,迪庆就实现不了跨越式发展,我拿乌纱帽作担保,建不成就不要乌纱帽了”,请问有这回事吗?

陈建国:我深知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自担任州长以后,我坚持把交通网络建设作为推进迪庆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明确提出“一二三四五”的立体交通网络发展思路,即建设一条铁路(丽香铁路)、两个机场(香格里拉机场改扩建、德钦境内小型机场建设)、三条主干线(国道214线香格里拉松园桥至德钦、香格里拉至维西、德钦至维西的公路改建)、“四外通道”(通往西藏、四川的省外公路、通往怒江和丽江毗邻地区的省内公路)、五千公里村级公路。

有了思路和目标以后,关键是怎么抓落实。当时迪庆州财政收入羸弱,能投入交通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我不断拓宽思路、抢抓机遇,创造机会,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对外招商引资,着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当时国务院提出要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在锁定二级公路投资后,中央补助60%,地方负责40%。云南决定延长一年后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再建一批二级公路。当时,省交通厅召开会议,初步安排全省二级公路建设方案。当时省里初步分配给迪庆香格里拉至奔子栏70公里的建设任务。建设条件有两个:一是工期只有一年,二是州市自筹25%的资本金。当时的国家政策要求是一年后不搞二级公路建设,这对迪庆州来说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没有抓住这次机遇,迪庆什么时候通二级公路就很难说了。

我一听极为兴奋,深知这是我州交通建设的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要想方设法多争取建设任务。于是,我当即带人到省交通厅汇报了解二级公路建设情况,并及时测算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塔城的公里数和投资概算等。经测算,初步概算总投资96个亿,需要迪庆州自筹资本金24.8亿元。一时间,两大难题摆在我面前:一是自筹24.8亿元资本金,二是工期才有一年。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难题,迪庆二级公路建设就有希望,否则一点希望都没有,加快发展的迫切心情,让我在困难面前没有退路。用资源换资本金,这是我当时能想到的唯一出路。迪庆资源丰富,澜沧江水电大开发,初定是由华能集团开发,于是找到华能集团,请他们先拿资本金15亿元换取开发权。一开始他们不同意,我就说,谁能拿出资本金,我们就把资源开发权交给谁,请他们认真考虑。通过三次谈判,他们最终答应先拿15亿资本金换取澜沧江水电开发权。有了这15亿,还差9.8亿没有着落,我就把迪庆5大银行请来承担,向他们说明建设二级路对迪庆的重要意义,请他们务必支持并承诺承担这9.8亿元贷款。就这样,在24.8亿资本金有了着落后,我及时去向省交通厅汇报,迪庆要建430多公里二级公路。省交通厅根本不相信我们有这么多资本金,认为给我们70多公里建设任务对我们来说都有困难。于是我向厅长汇报:我们资本金已经筹措好了。厅长说:“省里初步考虑投资700多亿,迪庆就占了七分之一,你们要向省政府汇报”。在省交通厅同意后,我又去省政府向省长汇报,并立下军令状,在一年内完成这么多条二级路的建设任务。我说,现在修路都靠机械化,白天黑夜24小时都要干,如果完不成就摘了我的乌纱帽。

省里初步同意后,我回到迪庆及时召开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会上有同志提出,这是不可能的!仅通过项目审批就要1-2年时间,根本建不了。我说,建得了也要建,建不了也要建,如果机遇抓不住,迪庆就实现不了跨越发展。首先我们必须要统一思想,明确并分解任务,特事特办,在半年内审批完毕,2009年开工建设!

最终,在迪庆各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舍身忘我的努力拼搏中,实现了上述目标。香格里拉至德钦、德钦至维西、维西至塔城全长428公里的二级公路,总投资100多亿元,资金全部到位,并按时开工、按时建成。

在设计上述这条线路时,我实地勘测了多次,听取设计方案、选线等情况介绍。对公路建设中涉及到的尼西新路、奔子栏镇、东竹林寺、白马雪山隧道、乌龙顶隧道、新坪镇至云岭乡路段的建设方案,都是在现场拍板确定的。同时,迪庆又相继又开工建设了德盐、香木、香乡、香稻、维福、德贡、羊拉、洛吉等一系列公路,推进全州集中居住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建设1850公里,并积极实施了香格里拉机场改扩建,极大地改善了迪庆的交通条件,为迪庆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记者:您在丽香铁路的启动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能谈谈这方面情况吗?

陈建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迪庆铁路建设,把丽香铁路列入“十二五”规划,有了规划必须抓落实。从2007至2009年,我先后7次向国家铁道部、国家发改委争取立项。其中,第二次向国家铁道部汇报时,铁道部部长碍于云南其他地方铁路建设中一些拆迁补偿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好,产生矛盾的事情,决定这次暂时不批准丽香铁路建设。但当时丽香铁路审批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只要解决好拆迁协调问题就可以获批准。于是我多次软磨硬泡,部长终于答应打个时间差,先批准,并叫我回去向省里汇报,把其他事情协调解决好,这样国家铁道部就把可行性研究报告先发了。

与此同时,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终于批复了丽香铁路项目建议书。2009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对新建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了批复,并作为2009年国家重点建设工程。2009年6月10日,正式拉开了迪庆历史上铁路建设的序幕。

按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计划2009年10月完成初步设计报告报国家发改委,并于11月完成招投标工作。然而,好事多磨,省发改委能源局向国家发改委反映,丽香铁路虎跳峡大桥与长江中上游虎跳峡水库建设存在矛盾,需要对铁路建设方案进行重新修改完善。于是国家发改委要求铁道部和云南省重新设计虎跳峡大桥。铁道部指出,这座桥原来是按不建水库的方案来设计的,现在如果改变,需要重新设计。就这样,原本计划于2009底开工的铁路建设方案被打乱了!

面对如此情况,我想在国家两个部委之间协调难度大,但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我提出,把丽香铁路项目分成两段,从虎跳峡铁路桥向两边各延伸10公里,先暂时摆下来协调,同时建议从丽江至虎跳峡、香格里拉至虎跳峡作为一个项目尽快开工。铁道部说这个思路是可行的。于是我就按照这个思路来推进,并向省政府、省发改委汇报协调。当我正在省发改委汇报协调时,突然接到通知,说我的工作有变动,丽香铁路建设就这样拖下来了。

记者:高度分散的居住格局既制约了村落交通、电网、饮水等生产生活设施的改善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成为迪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瓶颈。请问您在推动迪庆城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建国:迪庆州由于村落和人口分布高度分散,加之山高坡陡等地形限制,长期以来,现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要在传统、零星、分散的聚落方式下构建现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又面临着高投入、低回报的窘境。我深刻认识到城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迪庆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并以此作为迪庆实现跨越发展的另一突破口。

我到任伊始就明确提出“规划先行、拉开框架、打好基础、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丰富功能、美化环境、强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科学定位迪庆城市功能区划,完成全州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新一轮城市整体规划修编,推动建设“四值城市”(即: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的城市),并在香格里拉强力推进三河治理、全国藏区第一家集中供暖工程、环湖道路建设等高原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以及德钦县城整治拓展、维西市政二期建设,同时推进启动一批特色小集镇、重点小城镇和中心小城镇建设工作,全州城镇化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我们严格按照现代化生产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人口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一是通过产业开发推进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聚集,如通过大型水电站建设、矿业开发、旅游开发实施人口和经济要素聚集;二是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人下山、树上山”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人口聚集;三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人口聚集;四是通过集中办学和城镇化吸引农牧民进城;五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六是不断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县城和中心城镇落户,积极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

通过几年努力,迪庆初步形成了以香格里拉县城为主,辐射其他两县县城和经济开发区、主要交通沿线及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城镇体系。到“十一五”末,全州小城镇总数为29个,其中建制镇9个、乡村集镇20个。并且,先后被云南省建设厅确定了3个中心小城镇、1个重点小城镇和3个旅游小镇。到2009年底,全州完成20个乡镇驻地的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了69%。迪庆的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的17.2%提高到2009年底的22.4%,比2005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记者:产业发展是一个地方经济腾飞的关键,2005至2010年迪庆州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增长19.91%的成绩。请问您在迪庆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陈建国:按照产业强州的思路,州政府明确提出了“做优旅游产业、开发生物产业、壮大水电产业、稳推矿业产业”的具体思路,并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力打好产业攻坚战,确保迪庆产业发展早见成效、见好成效。

旅游产业方面,我们把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我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具体发展思路。即:做实一个品牌(香格里拉),依靠两大资源(自然、人文),发展三型旅游(观光、休闲、会展),做到四个结合(旅游与文化、硬件与软件、旅游与农业、保护与开发),建设五大精品(普达措、梅里雪山、虎跳峡、巴拉格宗、滇金丝猴景区),完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全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抓紧抓好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集散中心、虎跳峡景区道路、梅里雪山飞来寺观景台及月亮湾观景台、塔城滇金丝猴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引进了一批高档酒店。在软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每年都举办旅游论坛促销等会议。我带着相关人员参加达沃斯论坛、海南博鳌论坛以及国内旅游论坛、会展等各种活动,并亲自宣讲。积极推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着力规范旅游市场发展。例如,虎跳峡景区曾经转让某公司经营50年,但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公司没有履行合同协议,只经营不建设,浪费了优质资源,地方老百姓和政府没有收益。我顶住各种压力,采取果断措施,收回了这个景点的经营权,对方提出补偿15亿元,最后谈到1.45亿收回来了。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迪庆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已成为迪庆的产业支柱之一。2008年,梅里雪山、虎跳峡获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和最美十大峡谷殊荣,提升了香格里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年,全州共接待游客526.11万人次,同比增长23.14%;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4.45亿元,同比增长37.3%。

生物产业方面,我明确提出了“一酒”(葡萄、青稞干酒)、“二油”(核桃、菜籽)、“三品”(畜产品、饮药品、菌类品)的具体发展思路,并强力推进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创造、市场拓展等工作,积极壮大生物产业。迪庆初步形成以核桃、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生产区域,建立以高档葡萄酒、畜产品、核桃、野生菌等特色优质生物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园区。其中,“香格里拉·藏秘”等一批中高档葡萄酒以及青稞干酒、青稞白酒等品牌系列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福建、浙江、江苏、湖南、贵州等地,当年实现产值6.2亿元;以核桃油、高原菜籽油精深加工为主的系列产品销往上海、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当年实现产值9100万元。到2010年底,全州建成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76万亩,大小牲畜存栏94万头,已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户,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户,行业协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9户,实现就业7万多人次,带动农户5万多户,农民年人均增收400多元,总产值达到22.7亿元,加工产值达到10.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720万美元,利税总额达到11000多万元。

水电产业方面,重点推进迪庆境内“两江”“十河”开发和城乡电网建设,着力提升电力产业规模和效益。一是加快“两江”水电开发,超常规推进梨园、里底水电站建设,积极开展托巴、古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浪都河、尼汝河、丹达河、岗曲河等十条支流开发建设,不断壮大水电产业。二是抓好电网建设。实施220千伏省电网延伸至香格里拉县城、维西到剑川、迪庆变电站到尼汝河、香格里拉县城至岗曲河输变电工程和农网改造,实现了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强力推进犁地坪、小中甸和康思水库建设,以及一大批骨干沟渠和“五小”水利建设。特别是小中甸水库建设项目,迪庆已经申报了13年,但是一直都没有批复下来。我担任州长后,先后3次到国家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汇报协调相关工作。最后我直接找到国务院副总理汇报工作,最终得到了批复。在这个项目的建设中,我积极提出了“移民至上、生态优先”的建设思路,妥善解决移民补偿的问题。同时,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矿产业方面,我明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的思路,重点推进香格里拉格咱矿业、经济开发区园区、羊拉铜矿、维西工业园区建设,把铜、铁、铝作为三大基地来抓。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发矿产业,同时清理了探矿权和采矿权,取缔了170多家企业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只保留了有实力、负责任的开发企业。不断深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改革,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电矿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重点矿业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培育发展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企业,完善集探、采、选、冶、加工、制作为一体的生产加工体系,提高资源和加工能力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提升矿业效益;实施资源价格改革,建立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努力构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2009年,全州矿产业总收入达到11亿元。

记者:您是土生土长的迪庆藏族人,和当地百姓有着血肉联系,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请问您在迪庆担任州长的3年里,在民生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

陈建国:我担任州长以来,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教育文化方面,长期以来迪庆藏区由于地广人稀,校点分散,导致办学规模小,办学成本高,办学效益低,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为了加速破解迪庆教育发展难题,我在担任州长期间,认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并亲自分管教育,重点抓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育资源整合、实施学生补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工作。第一次面向全国招录选拔优秀教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力排除校舍危房,科学合理布局校点,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州要整合“一师一校”191个,既统筹兼顾教育资源整合和区域办学,又防止校舍布局过度集中而带来的入学不方便等问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费保障机制,兑现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的学费、教科书费和生活补贴。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新闻等社会事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挖掘。

社会保障方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率。加快改善各级各地区医疗卫生设施条件,重视藏医药事业发展,搬迁新建藏医院,重视培养藏医人才。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大力开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间,迪庆州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全州有1.2万城镇居民享受每月244元的低保补助,累计发放保障金8893万元;10.4万人次农村人口享受到每月60元的低保补助,累计发放低保金1.7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40元,共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09亿元;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宽,参保职工人数稳步增长,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启动实施了新农保试点工作,参保率达到91.4%,33164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享受到了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发放基本养老金1586.8万元。

记者:迪庆生态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发展任务异常繁重,在履职州长期间,您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在生态保护方面,您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陈建国:迪庆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州”战略,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藏区前列。2006年,我担任副州长时,就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履职州长后,按照生态立州要求,我提出了生态是香格里拉品牌的生命线,要求全州广大干部群众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走人与自然对抗的路子。同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经济建设要服从生态保护的原则,积极走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互惠共赢的具有鲜明迪庆特色的发展路子。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我们强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完善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努力做到退耕、退伐、退牧、退污(“四退”),上生态产业项目、上高科技项目、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四上”),切实保护好香格里拉的青山绿水,使香格里拉环境更加美好,品牌更加响亮。“十一五”期间,迪庆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3.95%,林木绿化率达78.91%;同期,迪庆生物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6%以上。

记者:迪庆作为我国十大藏区之一,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您当时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陈建国:迪庆地处反分裂反渗透反藏独的前沿阵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十分艰巨。我担任州长期间,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州委的要求,遵循“和谐安州”的宗旨,坚决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并提出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通过加快发展来促进和谐稳定,来赢得发展的良机。所以,一方面,狠抓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另一方面,狠抓稳定,在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谐上态度鲜明、寸步不让,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纠纷,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确保迪庆成为全国和谐发展稳定示范藏区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环境改造,积极探索扶贫攻坚的新途径。在安居温饱基础扶贫工程方面,迪庆州坚持“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整村推进”的做法,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要求,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大水利、交通、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扶持力度,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建立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扶贫开发的机制,探索资源大开发与扶贫开发的联动模式,建立农民、企业、政府在资源大开发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得利、保护生态”的有机结合。千方百计提高人口素质,把扶贫开发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抓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促进和谐藏区建设。(香格里拉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