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喜逢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年,9月13是自治州的生日, 60年来,自治州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看到自治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感到十分高兴、十分自豪。”5月10日,本报记者赶赴省城昆明,在一个普通的小区单元房里采访到原自治州州长李玉芳。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李玉芳满头银发,除血压偏高、因患咽喉疾病声音沙哑外,依然精神矍铄,见到我们来访,犹如见到了远方的亲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座,向我们娓娓讲述起曾经的历史片段。

" name="description">

拨开云雾见太阳——访原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李玉芳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31 08:52:07

 

▲ 原迪庆藏族自治州州长李玉芳。

“今年喜逢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年,9月13是自治州的生日, 60年来,自治州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看到自治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感到十分高兴、十分自豪。”5月10日,本报记者赶赴省城昆明,在一个普通的小区单元房里采访到原自治州州长李玉芳。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李玉芳满头银发,除血压偏高、因患咽喉疾病声音沙哑外,依然精神矍铄,见到我们来访,犹如见到了远方的亲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座,向我们娓娓讲述起曾经的历史片段。

1933年,李玉芳出生在德钦县升平镇一个皮匠之家,1950年,解放军进驻德钦县城,她第一次听到了打土豪分田地、各民族平等团结等道理。后来,部队首长带领李玉芳和几名年轻人翻雪山过大江,长途跋涉,来到省城昆明,进入云南民族学院读书,学习结束后,分到中甸贸易公司上班,当上一名售货员。后来,组织抽调她到大中甸三村民主改革工作队开展工作。在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和平息叛乱的斗争中,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时期。为了培养藏区民族干部,党组织先后送她到省委党校、中央党校学习,还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80年11月8日至12日,作为州委常委,李玉芳出席中国共产党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团秘书长。大会总结了从1973年8月州委恢复成立以来的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所确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恢复民族区域自治;逐步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进行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贯彻执行“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初步调整了经济建设中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由于组织的培养提拔和人民的信任,李玉芳担任了3年的副州长。1983年8月8日,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了迪庆州州级机关机构改革调整方案,任命李玉芳为迪庆州代理州长。同年11月8日,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她当选为州人民政府州长,成为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上的首任女州长,也是当时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唯一的女州长。1987年至1995年,李玉芳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在担任州长期间,李玉芳注重政策理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积极依靠州政府领导班子,依靠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寻找发展迪庆经济的新路子。

“1983年到1986年,在我担任州委副书记、州长的4年期间,正是我国摆脱文化大革命影响、走向改革开放的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李玉芳说,这期间,我考虑最多的问题:一是如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中央、省委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紧密结合州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如何抓住机遇,努力加快迪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三是如何确保迪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实现长治久安。

迪庆是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州,也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全州大部分地区都是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和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内地有着很大的差异,自然条件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就是州情。迪庆要实现大发展、快速发展,首先要破除思想认识的障碍,我们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民族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迪庆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逐步缩短迪庆与内地先进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结合迪庆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州委、州政府领导在注重政策宣传的同时,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干部群众思想,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安心生产。1983年,中甸县政府与全县16153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书》,并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决定》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坚持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扩大承包范围,对果园、鱼塘、猪场等都实行了联产承包。认真抓“两山”(自留山、责任山)、“两户”(专业户、重点户)、“一减轻”(减轻农业负担)的工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州委、州政府进一步抓好城镇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1986年,全州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目的的体制改革。开办乡镇企业,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中共中央(1986)1号文件下发后,结合迪庆实际,把农村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占全州人口30%的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下大力气让贫困山区农民尽快脱贫。为此,州委、州政府制定了一系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兴农建设力度,把科技送到农村、农户手中。实行干部分片包干,责任落实到人,到1986年年底,全州贫困人口有所减少,贫困山区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一定提高,从而推进了全州经济发展。1986年,全州农业总产值再创新高,达到853l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900万公斤,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畜牧业产值占到全州农业总产值的35.9%。乡镇企业开局良好,产值达1738万元。农业发展推动了全州经济发展。与1978年相比,迪庆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州委、州政府还重点传达学习了1980年召开的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1984年召开的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穷致富、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是最大限度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免征农牧业税收,取消一切形式的派购任务;三是废除一切形式的摊派用工,减轻群众负担;四是想办法确保职工、居民必需的供应,积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农牧区经济。1984年12月8日,省委下发了《迪庆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份重要文件指明了“原则上同意迪庆按照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政策执行”。这份文件是指导新时期迪庆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迪庆工作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依靠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紧抓好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这两件大事,确保迪庆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下大力气加快“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使迪庆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动员一切力量,共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迪庆。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落实党的干部、民族、统战和宗教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逐步发展,呈现全面拨乱反正、大力治穷致富的新局面。

当时,地处云南西北部的迪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传统的农牧生产为主,经济总量小、发展严重滞后,唯一的支柱产业就是木材产业。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东北林区的森工企业连机器带人,整体陆续搬到金沙江流域。1972年,省属重点森工企业中甸林业局成立,随后又组建了州木材公司和中甸县木材公司等,掀起了采伐森林的高潮,鼎盛时期,近5000人的森工队伍迅速“剃光”每一处山头,一辆辆东风牌、解放牌大卡车满载着原木飞驰在丽中公路上,支撑起了州县的核心财政来源,迪庆每年6200多万元的“木头税收”占全州财政收入的80%,但森林大面积被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地质灾害频发、冲江河等河流洪水泛滥,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李玉芳意识到这是一场严重的灾难,保护与利用已经是社会性的矛盾问题,关系到迪庆能不能实现长远发展。在参加省委扩大会议上,李玉芳在汇报工作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经过省领导的干预,进入迪庆的采伐队伍比原计划减少了三分之二。

1984年,国家出台实施《森林法》,为迪庆林业带来了第一个大转折。李玉芳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学习贯彻《森林法》,她说:“迪庆森林非常丰富,但也非常脆弱,10年砍伐之后,危害已经很明显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青山绿水、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绝不能再做这种‘断子绝孙’的产业了。”在1984年的云南藏区迪庆工作会议上,李玉芳流着泪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重点谈了林业问题。经过李玉芳等领导的努力,为迪庆林业争取到了几个非常有用的政策,一是迪庆州内不再扩建林场。二是州里的森工企业采伐必须执行《森林法》有关规定。三是迪庆退出国家统配,商品材统配指标降一半,控制在每年20万立方米以内。

减伐天然林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企业面临转产,林区农牧民收入减收。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州委、州政府在重新深化州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水电产业的思路,这是迪庆优势资源。组织制定了硕多岗河水电规划“一库八级”,努力让群众少砍柴多用电,既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又能改善生活。1985年,想办法筹集资金,开始建设冲江河电站(一库八级第五级电站),1990年投产,为迪庆民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开展了小中甸水库建设前期工作。

1996年底至1997年春,州里做了大量调研,然后上报国家,希望能把商品材指标再降一半,即10万立方米左右。1998年8月26日,国家下达禁伐令,迪庆州8月30日下发通知,9月1日全州禁伐天然林。禁伐令一下,森工企业或解散或转产,新组建国有林场,实施天保工程等。迪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上了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人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当时,摆在迪庆面前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中,培养和造就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升。迪庆缺乏各类人才,民族干部有待于培养。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在行动上不拘一格选人才,放心大胆用人才,千方百计把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才能推进发展,民族才有希望。

在干部工作方面,州委、州政府提出要全面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保护改革者、支持开拓者、帮助失误者、惩处违纪违法者,使广大干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20世纪80年代初,在迪庆工作的干部、教师、职工的待遇很低,为解决干部待遇问题,1985年初,州委、州政府两次组成考察组赴毗邻的昌都地区芒康县,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调研,了解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制定出工资和补贴标准,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后,迪庆干部职工自1984年8月开始增加并补发25%边干补贴,接着又进一步完善细则。之后,迪庆干部职工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调动了干部积极性,同时吸引了外地干部到迪庆工作,为留住人才、稳住人才创造了必要条件。

1986年9月10日至17日,李玉芳周密安排,组织接待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到迪庆视察和进行佛事活动。

回顾自治州发展历程,亲眼看到和参加了195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时,各民族同胞兴高采烈的盛大场景,见证了自治州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曲折道路,看到今天的迪庆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繁荣,在祖国大家庭里茁壮成长进步,走上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藏区工作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也是历届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人民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的结果。李玉芳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安藏、稳藏、富藏的政策措施,藏区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相信一定能够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藏族自治州,建成绿色的海洋和世人向往的大花园,实现脱贫摘帽底线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自治州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李玉芳衷心祝愿家乡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美丽,迪庆的明天更美好!迪庆各族群众幸福安康!(普自林 石显尧 张锦明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