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林业工作纪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9 09:16:58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巍峨的怒山山脉、云岭山脉、大雪山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州,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并流南下,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了迪庆丰富的森林资源,类型多样的森林广阔而茂盛,迪庆就是一个天然植物基因库,珙桐、红豆杉等植物成为当今时代植物中的活化石。

自治州成立以来,一代代林业人心系森林、汗洒山川,用一腔赤子之心捍卫森林安全,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国藏区生态文明排头兵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业队伍建设突飞猛进

自治州成立以来,迪庆林业队伍建设逐年走强,建立起一支适应新时期林业工作发展的高素质队伍。

1956年,省林业厅在丽江设立“巨甸森林经营管理区”在迪庆境内新建吉沙、其枝(位于今三坝)、福格(今上江)、杵打、白帕、塔城、红坡、柯公等8个森林经营管理所,归“巨甸森林经营管理区”管辖。1954年,第一批支边林业科技人员在维西就职。之后,一批批林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迪庆工作,开启了迪庆林业工作的新篇章。

至1966年底,全州共有各级护林组织1650个,聘用基层护林员326人、兼职看山人数千人。1985年至1992年先后增设了林业公安科、森林资源管理站、森林病虫防止检疫站,各县相继组建了相应的资源林政管理机构,迪庆林业管理力量得到有效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迪庆林业队伍建设快速发展,管理机构不断完善。

保护林业资源 建设“森林迪庆”

建州以来,我州森林资源先后在1958年大跃进大战“钢、铁、铜”,1959年毁林开荒,“文化大革命”期间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和1974年至1984年森工采伐时期遭受大面积破坏。1974年8月,迪庆州林业局正式成立,全州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有了主管部门。1984年9月2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州森林实行限额管理,木材采伐量逐年下降,并实施人工造林。“八五”期间,我州完成人工造林14.34万亩,采伐迹地更新率达88.8%。

加大林政执法,依法保护森林资源。1982年后,我州先后颁布实施了《迪庆州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实施细则》《迪庆州人民政府护林防火实施细则》《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森林采伐和木材经营管理的暂行规定》《迪庆藏族自治州国有林场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1985年,设立了州、县两级公安科股,1995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云南森林武警支队迪庆大队,加强了执法力量。2000年,按照全省统一安排进行全州森林公安机关机构更名,州、县森林公安局正式挂牌。

在林政管理中,林业执法部门加大林业案件的查处力度,对木材加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依法取缔非法经营加工单位。天然林全面禁伐后,按照国家停止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天然林采伐的决定,我州提前一个月全面停止境内天然林采伐,做到严格执法,令行禁止。进入新世纪,我州林业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执行征占用林地依法审批制度,坚持执行“三证”制度,逐步在基层林业站建立《木材采伐许可证》合法登记和林业行政出发登记台账。

每年,林政执法部门都依法查处一批林业案件,有效保护了境内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加强森林防火,保护森林安全。1956年中甸县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后,德钦县、维西县先后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加强对防火工作的领导,至1995年,全州拥有四级防火组织机构218个,组成人员达2268人。森警大队成立后,迪庆森林防火有了专业武装力量,森林防火工作迈上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教育、严控火源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扑火救灾能力、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努力推动森林防火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全州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始终把野外火源管控工作放在森林防火工作首要位置,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牢牢管住野外火源,野外火源管控工作有所突破,队伍建设方面,至“十二五”,全州建有各类扑火队伍489支10502人,护林员2122人。

加强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第一轮退耕还林完成任务37.9万亩,项目涉及全州三县29个乡(镇)157个村民委员会34924户170866人。2014年,我州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年,我州共实施完成12.3万亩,工程共涉及全州29个乡(镇)、19451户农户、2960个小班。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00-2010年),管护面积2848.76万亩。1998-2010年,国家下达人工造林计划为13.28万亩,实际完成14.03万亩;封山育林计划114.95万亩,实际完成144.16万亩;飞播造林计划47.7万亩,实际完成18.49万亩,余下29.21万亩调整为封山育林实施。

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2011-2020年),森林管护实施方案核定数为2725.63万亩,实际管护面积2848.76万亩。2011-2016年,国家下达人工造林计划为11.6万亩,实际完成11.6万亩;封山育林计划42万亩,实际完成42万亩。

按照打造“森林迪庆”的目标,我州深入开展采种育苗、迹地更新、荒山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等工作,深入推进城镇绿化建设,全州森林覆盖率从1995年的51.3%增长到目前的75.03%。据今年2月9日我省发布的全省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迪庆拥有林业用地面积从“十一五”末的27592.26万亩提高到28733.52万亩;活立木续集总量从2.41亿立方米增加到2.57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二位。

林区管理和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迪庆是动植物王国,拥有高等植物154科2180余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树种3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中鸟类有17目43科248种、哺乳动物9目23科68属99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60余种。

为有效保护动植物资源,上世纪80年代起,我州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生态类型的碧塔海、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的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莽莽苍苍,珍稀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77.11%,活立木总蓄积量52436860立方米。

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我州于当年9月启动林改,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选定3个乡镇开展藏区林改试点,2009年7月拉开全州林改序幕,2010年3月在尼西乡举行林权证首发仪式,至2010年12月完成林改。通过林改,调处了一批林权纠纷,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实施林改后,农牧民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州1190多万亩集体山林全部落实到集体和林农手中,使林农吃下了“定心丸”,激发了广大农户植树造林、发展林产业的积极性。

盛夏,走进迪庆低海拔地区和二半山区,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林,农民群众把核桃称为“金果果”,满树的“金果果”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希望。

农村能源建设稳步发展

1999年,经州人民政府批复,州林业局成立了农村能源管理站。“九五”期间,全州共培训建造沼气池、节柴灶农民技术人员86人,建设沼气池1556口,完成节柴改灶8023眼,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771平方米,安装微水电171千瓦。“十五”期间,全州共推广节柴灶36700眼、沼气池13622口、太阳能热水器10200平方米、微水电1399千瓦、节能炉2350台,节柴164588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环境。

2016年11月17日一早,一辆大卡车满载着60台精心焊接的节柴火炉驶入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格兰村博爱活动室院里,格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秀山立即拿出手机拨打电话通知各村民小组长:“市林业局农村能源工作站送来了‘7·10’地质灾害救援物资,请组织受灾户和特困户前来领取节柴火炉。”当地傈僳、纳西等民族村民有的骑着摩托、有的开着手扶拖拉机、有的驾驶农用三轮车汇集到博爱活动室前。香格里拉市林业局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李玉和带领工作人员检查验收火炉,然后组织村民从大卡车上搬下每根6米长的排烟管、每台35公斤的节柴火炉,按组分发给受灾户和特困户。傈僳族村民唐志光夫妇在名单表上签字按手印,第一个领到了节柴火炉。“节柴火炉是整块盖板,排烟顺畅,可以安心使用,火炉长85厘米、宽65厘米,很适合农村使用。”唐志光说。

今年,香格里拉市农村能源站工作人员向洛吉乡九龙村170户精准扶贫困难群众发放环保节柴炉。

现年65岁的陈五嘎老人高兴地说:“我家没有火炉,用火塘烧火,整个房子烟熏火燎,而且非常费柴,每年都要烧掉好几堆柴,眼下有了节柴炉,不仅有利卫生,而且还省柴,市能源站帮助我们贫苦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2016年,我州林业部门争取到省柴节能炉6000台、太阳能热水器4817套。今年,争取到省柴节能炉和太阳能热水器各4000台(套),补助资金520万元。

如今,走进迪庆的村村寨寨,许多农户都用上了太阳能和节柴炉,农村能源建设让山林更苍翠,人居环境更卫生、更舒适。(程志开 扎史玉追 杨国秀)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