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变迁 说起家乡,人们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美,但对我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词——温暖。冯唐的诗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就对我的家乡最好的概括。 我的家乡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素有“鸡鸣四县”之美称。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见证着小村太多的变迁。在岁月的流逝中,家乡小村总是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惊现出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变化。生活在这个小山村的人们,茶余饭后,不约而同,来到门口核桃树下的石板凳子上坐下,一个个眉飞色舞地谈论着这一切,感叹、满足、激动和骄傲,都写在脸上,小山村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赶上了盛世好时代”。 母亲告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也就是母亲的童年,村里大家住的大多是土基房,更有些人家是茅草房。大山里的树木杂草就是建茅草房的材料。时代的变迁,让我的家乡慢慢有了变化,靠着力气和勤劳,靠着天时与地利,小山村才一天天好起来。过了一些年,那些土基房和茅草房变成了瓦房,这大概是小山村的农户们第一次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形势大变,就像是睡狮猛醒,人们策马扬鞭,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巨变的机遇。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也没几年的时光,村民们又推倒泥坯墙的房屋,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漂亮平房,一般家庭都会建三间,旁边还搭了一小间作为厨房用。柴房、灶间、起居,独立使用,室内外的泥地都成为水泥地,房间内拉起了天花板,干净、亮堂,电视、电话也逐步进入家庭,这已是小山村村民的第二次变迁。 现在的小山村,已经找不到先前那个影子,居住着的人们,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休闲。前几年刚刚建的砖瓦平房,已经不能满足村民们居住需求,第三次的变迁中,村民们大多住上了一幢幢现代洋楼。进村的土路已变成干净的卫生路,街道两边开办了许多饭馆、酒店、超市,轿车、面包车、小货车、摩托车川流不息。 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村子里只有几家小卖部,商品都是平时需要的一些简单生活用品。那时候每天有5毛钱的零花钱,放学后就跑到村里卖冰棍的张爷爷家买2毛一根的冰棍。后来张爷爷去世了村里就没有了冰棍。现在从村头走到村尾大大小小的超市有十几家,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各种口味的冰激凌、雪糕应有尽有。 走进农户家,过去厨房里浓烟滚滚的三脚架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电磁炉、煤气灶,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客厅里大彩电和冰箱已经不足为奇。后院里,洗衣盆和搓衣板已经被洗衣机代替。家家户户安了太阳能,告别了用茶壶烧热水的年代。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手机已成为人手一部的重要通讯工具……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了宽带,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软件。上网聊天、看新闻已经是家常便饭。 曾几何时,其宗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小村庄,生活垃圾、牲畜粪便随处可见。如今的其宗村,屋舍整齐、村落洁净。每天早晨,村民主动打扫自家门前的卫生路。 以前,村子里只种植大小春作物,经济发展滞后。现在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核桃、药材、烤烟、生猪养殖等新兴产业让农民实现了增收。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子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学技术。学成回来后,这些泥水工、木工、石匠、装修工在附近村子里盖房子、搞装修,实现就地就业和创业。有的妇女还在农闲时搞起了手工加工,增加了经济来源。 其宗村村民晓哥说,以前家里穷,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就靠种田维持生计。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家人商量后申请了贷款,把公路旁的老房子推翻重新盖成了五层高的大酒店,最下面一层出租给别人开超市,一年租金5万元,家里的酒店一年的收入也有好几万,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清晨来到其宗街上,可以看到满载新鲜瓜果蔬菜的小推车停靠在路边,这些都是村民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村里还有养猪场,每天有新鲜的猪肉上市。村民想吃什么到街上都可以买到。 走进其宗村的农户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花园,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种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鲜花盛开,让人看了心情愉悦。“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说。 以前农闲时的生活多数是喝酒、打牌,很多人还染上了赌博的坏毛病。再看看现在的变化,村村都建起了广场,还有一些村建了图书室,想热闹可以跳舞、做操,想安静可以读书、下棋、聊家常、玩微信。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给了老百姓不一样的追求和体验。精神生活的丰富,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的,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物质和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大山总是那样骄傲地挺立着,小溪的水也不停地流淌着,这山、这水,一起见证岁月的沧桑,见证世事的变迁。(文/王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