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共迪庆州一届委员会书记邓子俊 原州委书记、州革委会主任邓子俊。 原州委书记邓子俊时年已经86高寿,老书记也是我们迪庆日报社此次自治州成立60年州庆历任老书记、老州长访谈里年纪最大,任职时间最早的老领导。一见面邓老给我们的印象十分深刻,年过耄耋之年的他,不仅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清晰,且十分健谈。他告诉我们现在他每天游泳锻炼身体,还不时上网了解新闻,让我们很是惊讶。 回忆在迪庆工作的岁月,邓老说:“我是1978年6月到迪庆工作的,那时正是国家拨乱反正时期,我们主要抓好落实政策的工作。经过努力,全州冤、假、错案全部平反昭雪,‘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诬陷的人,绝大部分已经落实了政策,使他们从沉重的政治压力和精神负担下解放出来,更好地为党工作。同时对在‘文化大革命’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牵连的宗教、民族上层爱国人士,也全部落实了政策,补发了工资,安置了工作。通过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工作,对医治左倾路线的创伤,促进安定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老介绍:“当时,全州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怎么发展,怎么搞改革开放?首要任务就是从思想上要让迪庆各级干部和党员把认识与中央统一到一起、保持一致。作为迪庆而言,要使思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一个比较艰难细致的工作过程。” 邓老十分感慨地说:“1980年后,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首先就是要解决好联产承包责任问题,当时全州各级最大的精力和工作都放在联产承包上。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干部思想认识问题。当时在迪庆藏区,农奴解放后,少数民族对党的感情很深,他们认为人民公社这个路子是毛主席定的,谁也不能动,从思想上就不接受联产承包,而且牧区怎么办也是个新问题。” 随后,全州通过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首先从干部、党员入手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党校举办培训班及真理标准讨论班,把基层的公社书记集中起来培训,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充分理解认识三中全会精神,就是不再搞阶级斗争为纲,要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与毛主席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的。时任州委书记邓老给他们讲党史,讲解放后党的探索,从而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认识,再放手去发动群众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转二版) 据资料显示,1982年初,州、县、社、队共组织了908人的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根据州委《包交提留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具体规定以及州委1982年5号文件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一坚持,两不变,三兼顾”的教育。对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队,根据不同情况,从土地、牲畜、产量、提留、交售任务、经济林木的承包到户签发了“合同”。到1982年上半年,全州2298个生产队,有2255个队实行了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98.1%;有38个生产队,实行了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1.7%;还有五个生产队,实行了定额管理,小段包工的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0.2%。 邓老坦言,那时候思想认识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自己的认识都有局限性,当时整个经济政策发生转变,要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通过努力奋斗来致富,这个路怎么走,要探索一套适合迪庆的具体办法来引导大家走上这条路。实践证明,大包干到户的生产管理形式,办法简单,利益直接,责任具体,更符合我州的自然条件,生产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深受全州各族人民的欢迎。由于两包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民公社化以来在农村工作指导上一直存在的“左”的影响。一是克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二是克服了“大呼隆”“一窝蜂”的现象;三是克服了天天评工记分的弊病;四是克服了平均主义。使生产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社员生活水平逐步有了提高,各种计划完成得也比较好,科学种田的积极性高涨。 自治州成立以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自治机关几分几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极大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我州特殊照顾。当时,迪庆的发展要解决好高原怎么办、高山怎么办、二半山区怎么办、河谷地区怎么办,作为地方党委负责人的邓子俊经常深入牧区、农区、林区调研,并根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我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出发,调整了生产方针,全州分为江边河谷地区、半山区、山区和高原坝区等四种类型,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牧则牧,落实到生产队。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不顾自然特点,单一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的状况。并集中资金抓好建设,金江第一个两百千瓦的吾竹龙潭电站一年就建好了,随后又启动了冲江河电站的建设。 邓子俊总结道,在民族地方干好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拔、培养和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使各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放手让他们去干工作。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就必须加强对当地民族干部的培养提高,缺文化的学文化,缺理论的学理论,缺专业知识的学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到基层去锻炼,逐步培养一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有专业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科学技术队伍,提高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据邓子俊回忆,在一次去维西下乡的途中他患上了肝炎,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没有第一时间诊断出病情,更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诊治,后来发现时已发展到肝坏死的程度,邓子俊不得已离开工作岗位去治病,从此也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着的第二故乡。 时至今日,让邓老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五十年代进藏的干部,他们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进藏,但是他们诚心诚意与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学藏语、讲藏话,学傈僳语、讲傈僳话,学彝语、讲彝话,真心实意地向当地群众学习,全心全意地为当地群众服务,最后生活习惯也与当地群众完全一样。听了他们的很多故事,很受感动,也深受教育和启发。现在我们迪庆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内地的交流干部,就是要学习好、继承好、发扬好进藏干部“艰苦奋斗、全心全意扎根藏区,为当地各族群众服务,与边疆少数民族打成一片,一切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和精神,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只有把这些精神继承下来,才是真正不忘初心、一脉相承。 讲到对迪庆未来的祝福,邓老说:“今年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虽然我在迪庆的工作时间不长,但几乎走遍了迪庆的山山水水,通过对各族群众的接触了解,对迪庆还是有很深的感情,也很怀念在迪庆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虽然离开迪庆已经30多年,我也随时关心关注迪庆的变化与发展,看到今天的迪庆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建设过程中也走出了自己的路,找到了自己怎么致富,怎么发展的方向,感到很欣慰。我们一定要保护好香格里拉这块美丽宝贵的土地,把她建设得更好,各族人民更富裕、更团结。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60年的成绩和经验,但是不能仅满足于成绩,要争取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藏族自治州,一定要加强各民族团结,各级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当地各族群众服务,按中央的部署,从实际出发,把迪庆保护得更好、建设得更好、发展得更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美满!” (香格里拉网记者 普自林 石显尧 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