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逐渐走强
香格里拉藏龙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产品生产加工。 提起迪庆工业,历程颇为艰辛。1951年之前,迪庆全境无工业企业。195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时,全州仅有8户工业企业,产值为3万元。 60年来,州委、州政府带领各级干部群众凝聚智慧、艰苦奋斗,众多工业战线的管理技术人员、生产职工拼搏奉献,推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 “六五”时期,城乡集体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体工业有所增加,工业生产全面增长,经济效益日渐提高。1985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2894万元。 “七五”时期,工业生产加速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州工业增速有所加快。1990年,全州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3573万元。 “八五”期间,以森工企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1975至1998年的23年间,尽管迪庆矿产业和水电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林业仍然是全州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1998年,国家实行长江中上游全面禁伐天然林,以森工为支撑的迪庆经济面临崩溃边缘。 面对困境,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生物、矿产和水电四大支柱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下滑的局面在2000年得到有效遏制,工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2.8%。 60年来,我州充分依靠丰富的水能、生物、矿产等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发展迪庆工业,逐步形成了“一园七片区”的工业布局。“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0.35、2.33、10.81、51.37亿元。 迈开“兴工”铿锵步伐 2000年之后,以羊拉铜矿、普朗铜矿、鸿达水泥厂等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能够带动迪庆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继续引领迪庆重工业的发展。 轻工业方面主要以皮革、民族工艺品加工、食品、服装、生物制药等为主,经过长期摸索和发展,轻工业行业发展逐渐明晰,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加大,如香格里拉酒业公司、香格里拉藏龙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有实力的生物企业异军突起,引领全州轻工业茁壮成长。 香格里拉藏龙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树合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办企业的。他说:“州委、州政府大力扶持非公企业,使我们的生物企业得以加快发展。”香格里拉藏龙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是香格里拉首家以生产、加工、销售迪庆特色生物产品的非公企业。 公司成立17年来,从只有一条野生蔬菜加工生产线的小规模、单一化的作坊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牦牛肉、藏香猪肉、野生食用菌、青稞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的专业性集约发展的生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近80种,132个单品,年产值达6500多万元。 陈树合始终秉承“创立高原民族生物品牌要携手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创业理念,实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精准农户”的方式直接辐射到全州16个乡镇。从2004年起,公司与上万农户签订了牦牛养殖、野生菌收购、黄果、山药等收购合同,截至目前,直接增加当地农牧民的收入1.3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3000多户,受益农牧民人数达36000多人。 1958年,全州兴建第一座装机功率为48千瓦的水电站,之后40多年间,全州水电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八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加大力度,把水力发电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兴建一批冲江河、螺丝湾和吉仁河等一批骨干电站,电力开始向省电网、滇西北电网送电。截至2000年末,全州拥有水电站69座。全社会发电量由1958年的20万千瓦时增长到2016年的405339.04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8.3%,全面带动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 60年来,迪庆生物和水电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末,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5.36亿元。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76233万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2884万元,食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797万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2192万元,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增加值21897万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11326万元,黑色金属矿采矿业(铁矿采选)完成增加值7006万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55万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54万元。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入园 按照集群化、规模化的思路,我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交通等基础条件好的地方集聚。企业入园后,入园企业不仅可以实现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优势也进一步体现。 “十二五”期间,香格里拉工业园区依托我州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分布特点,初步形成了“一园七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园区规划总投资185.3亿元,入园工业企业4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户。较“十一五”末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47.7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7.98%,工业增加值增长113.5%,利税增长67.79%。 据箐口特色产业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片区是食品、药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创业园,着力发展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能耗、绿色生态的轻型加工制造片区,全力建成中小企业的重要孵化基地,自成立起即同步开展了征地、园区规划、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园区规划面积2410亩。截至2017年6月底,已签订入园协议企业共18家,还有多家企业正洽谈有关入园意向;已累计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园区已向各企业供地480亩,尚有可用于招商的工业用地400亩。” 据了解,箐口特色产业片区的投产企业中,高原精酿工艺啤酒有限公司(占地48亩,投资9000万元)是迪庆州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工业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嘎玛塔青介绍,公司成立于2010年5月,2015年6月正式投产。经过2年的发展,公司荣选为云南省212重点项目企业,并获得了香格里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迪庆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充分利用迪庆青稞资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打造藏区高原特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公司产量3000吨啤酒,销售额达到800万元。2017年计划达到销售额3000万元,上半年销售额已达到1300万元。 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73%。工业园区推进迪庆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县域经济增长平台、承接招商引资重要载体的重要作用逐渐发挥。 自2007年召开全州新型工业化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后,州委、州政府明确以矿产、电力和生物产业三大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走有迪庆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此,全州上下把思想统一到“工业兴则迪庆兴,工业强则迪庆强”的认识上,形成了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整体合力。 近年来,省级对我州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资金以10%的幅度递增,“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下达的各类资金达2.5亿元。州内建立工业引导性投入的长效机制,自2007年起,州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在预算中每年安排500万元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全州工业经济发展,到2014年该资金增加到1000万元。 “十三五”期间,我州围绕四大工业支柱产业,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发展园区经济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做特做深生物产业,做实做活水电产业,做优做精矿产业,做强做新建材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166亿元,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州比重达7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 高原春色美,风正一帆悬。迪庆工业已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纤绳。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迪庆,一定能够实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产业走向成熟
普达措国家公园吸引国内外游客。 1998年,迪庆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标志性的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6.5:22.9:40.6。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和提升的同时,金融保险、电商、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 截至2016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50853万元,是1957年的2532倍。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省级对迪庆持续加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第三产业建设。2016年,全州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53亿元,投资比例达到71.49%,投资的持续增长,为迪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引擎 1994年,省政府迪庆扶贫现场办公会提出关于在迪庆 “建立以雪山、峡谷、草原等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开发区,纳入滇西北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的要求,从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迪庆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产业,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1995年,迪庆州境内仅有2家国内旅行社,100多个标准床位,旅游从业人员不到1000人,星级宾馆酒店仅2家。 直到1997年,香格里拉落户迪庆,直接促使我州旅游业走向成熟。据统计,当年年底,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4万人次,比1996年增长210%。其中海外游客2.8万人次,增长19%,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4亿元人民币。 到2000年,全州旅游涉外定点饭店有41家,共拥有9224个床位;新兴旅游产业藏民家访迅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达15万人,已投入接待经营的各类旅游景区 (点)16个。全州旅游产业基本形成了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内的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产业成为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后新的替代产业,旅游经济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全州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旅游业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年内,全州29家藏民家访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总收入达1200多万元,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07年,迪庆旅游经济运行表现为增长快、效益好、行业稳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旅游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和对航空交通运输、饮食业、外贸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关联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明永村等许多参与旅游的村社效益明显,旅游反哺农业日见显著,旅游业在迪庆的市场经济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2007年,迪庆旅游经济运行表现为增长快、效益好、行业稳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旅游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和对航空交通运输、饮食业、外贸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关联带动作用更加突出。明永村等许多参与旅游的村社效益明显,旅游反哺农业日见显著,旅游在迪庆的市场经济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20多年前,一年四季在地里忙活,年收入却很低,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天光是为游客牵马,每天人均收入超过100元,一户人家的年收入是以前的几十倍。近年来,许多村民还开起了旅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德钦县明永村村民定主吉层对生活变迁的体会。 “十五”期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从 2000年的106.26万人次增加到 2005年的 264.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 6.7亿元增加到 20.08亿元,年均增长24.55%。 32岁的和云雷经营一家极具特色的藏民家访——扎雅土司庄园,自2011年庄园创办以来,天天有海内外游客光临。 风格独特的藏式土掌房,多姿多彩的藏族歌舞、服饰,醇香的酥油茶,香甜的青稞酒,可口的烤牦牛肉……这些本土的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自1999年昆明世博会后,迪庆开发出藏民家访文化旅游项目,如今已成为香格里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州旅游管理部门指定的藏民家访就有24家,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000多万元。 近年来,我州凭借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茶马古道等品牌优势,以及闻名中外的普达措国家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和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加之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理顺管理体制和整顿旅游市场环境,使全州旅游业在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旅游从业人员逐年翻番,全面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据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于2012年11月26日成功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公园自2006年8月正式投入试运营以来,在立足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整合“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哈巴片区之属都湖景区、尼汝自然生态旅游村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优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至2014年,共接待游客676.6万人次,总收入为13.75亿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借助本土特有的旅游、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批批休闲、度假极佳的栖息地,成为都市人们荡涤心灵的乐土。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州内星级酒店已近100家。 “十二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加快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普达措国家公园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后又实施松赞林景区创5A。启动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旅游服务、促销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00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23.9%,累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90多亿元,年均增长21.1%。香格里拉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201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75.7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77697.02万元,创旅游外汇收入39354.36万美元,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6.8%。 其他服务行业迅速崛起 60年来,我州消费品市场发展经历由低向高、由慢向快、由曲折反复向直线上升的发展过程。1987年,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13亿元,并在2007年、2010年、2012年、2015年相继突破10亿元、20亿元、30亿元、40亿元。2016年达459261.8万元,是1957年627万元的732.5倍,年平均增长11.8%。 自治州成立之初,银行金融业处于起步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到计划经济再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到了质的飞跃,银行金融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2016年,全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54万元,是1957年72万元的2286.9倍;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026元,是1957年的1388倍。201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中居民储蓄存款为470475.39万元,是1957年109万元的431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4343元。 自治州成立以来,我州运输、餐饮等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6000.252公里、全州拥有民用车辆108856辆、全州累计完成公路运输客运量786万人、全州公路运输货运量2422万吨、全州累计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430.67万元。(文/央金拉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