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创新发展 碧罗雪山公司在永春乡建设的木梨基地。 碧罗雪山公司攀天阁乡岔枝落中华蜂养殖基地。 碧罗雪山公司拖枝养鸡基地。 碧罗雪山保和镇兰永村青刺果基地。 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维西县有一家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在逆境中破浪前进,领跑维西生物产业。这家企业就是迪庆香格里拉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领军人物是迪庆州优秀企业家、维西县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改革功勋人物张学军。 困境中涅槃 张学军出生在康普乡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他从小学供到中专毕业。抱着成就一番事业、服务一方百姓的理想,张学军如愿分配到维西县综合加工厂工作。但好景不长,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张学军的梦。历史推进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维西县综合加工厂在改革大潮中败下阵来。年轻的张学军与同事们一样面临失业。他们没有一样活路干,没有了赖以养家糊口的岗位和工资。路在何方?张学军开始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没有了岗位,但饭不能不吃;没有了工资,但生活仍需继续。处境越来越艰难,张学军和同事们靠着打零工度日,收入少,生活十分艰辛。 “不等不靠,幸福生活靠自己创造。”这是张学军的座右铭。就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张学军不断分析现状,不断想办法解决困难。前行的路记载着张学军的一路艰辛。 跟着张学军一路走来的李副经理深有感触地说:“张学军的奋斗历程就是前身为维西县综合加工厂的维西县综合贸易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从濒临破产到蓬勃发展的一段历史,他的足迹生动再现了维西县国企改革发展的历程。” “树倒猢狲散,公司员工无可奈何地另寻生路,”已经在加工厂工作20多年的老张告诉说,“当时,我们的心里挺难过,干了20多年工作,一下子就下岗了,赋闲在家,一家人的日子没着落了。”像老张一样,加工厂的17名老员工亲身经历了企业濒临倒闭时的窘境:职工没活干,拿不到工资,妻儿老小的生活没有着落,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交不起。职工怨声载道,纷纷上访。 维西县综合加工厂是一家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家企业以生产白酒、豆腐、酱油等产品为主,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全由政府说了算,其产品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家企业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管理模式。此时,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白酒、豆腐等市场悉数被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分割,体制僵化的综合贸易公司举步维艰,到2005年,综合加工厂负债达到97.3万元,资不抵债,面临倒闭。 企业何处去?职工何处去?上级关心、职工关注! 一架陈旧的马车能上市场经济的“高速路”吗?固步自封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才有出路,创新才有希望。就在加工厂行将倒闭的时候,维西县委、县政府组织由经贸委、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厂里推进改革。一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 机遇降临到不畏艰难的张学军身上。俗话说,群众心中有杆秤,职工选择了张学军,组织把重任交给张学军。通过民主方式,选举张学军担任董事长、总经理。 担负着职工的愿望和党委、政府的重托,张学军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张学军在艰难的环境中带领全体职工迎着改革春风,爬坡过坎,扬帆远航。 滚石上山,千难万险!“上任之初,困难重重,帐上没有一分钱,职工工资无着落,我心里十分焦急。在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向银行借了80000元给职工发工资。我心里想,不闯出一条新路,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困境。”张学军如是回忆起企业改革初期的情景。 上任伊始,不少职工对张学军是否能够掌舵综合加工厂这条破旧的船心存疑虑。 然而,张学军的胆识气魄很快就赢得了职工的拥护。俗话说,找准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张学军在贷款为职工发工资的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寻找企业生存发展的路子。 张学军慧眼解读综合加工厂积弊:思想不能与时俱进,观念陈旧;管理机制体制落伍,因循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剩下的另一半就是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张学军把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作为突破口。在张学军的带领下,维西县综合加工厂转身为维西县综合贸易公司,制定了改革方案,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通过改革,综合贸易公司建立了股份制,拓宽融资渠道,调动职工积极性,职工当家做主人。 “我们是公司的股东,公司的利益与我们紧紧连在一起。”公司职工、股东和根的话表达了全体职工的心声,“过去,我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根本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只重视自己在岗位上的工资,如今,我们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多为公司做贡献就是多为自己做贡献。” 企业改革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与时俱进的改革迸发出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同样的人,在不同体制下产生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同样的企业,在不同的体制机制下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7名职工人人是股东,综合贸易公司是他们的利益共同体。大家都关心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公司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施民主决策、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监督制度,企业的决策不再由个人说了算,而是严格按照《公司章程》科学运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使公司起死回生。 张学军以新体制新机制为推动力,在盘活国有资产上下功夫。公司把原先用来加工豆腐等产品的场地改造为农贸市场,资产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开辟出新的就业岗位,职工有了做活的岗位,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公司也因此走出了困境,综合贸易公司因此打了第一个翻身仗。 改革中新生 改革中新生,公司打赢了第二个翻身仗! “找准产业定位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董事长、总经理张学说,“我们集思广益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定位,与维西县产业政策相适应,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打造拳头产品,创造驰名品牌,把企业做强做大。” 在一些人眼里,维西是一个看山愁,看水难,卖泥巴也贴钱的地方。然而,张学军却把维西看作是发展特色产业,干事创业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张学军慧眼读维西,他认为,维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境内江河纵横、群山巍峨,无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73.83%,生态良好。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维西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被誉为“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维西具有发展绿色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2007年开始,张学军把目光聚焦在开发生物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上,综合贸易公司组建了子公司碧罗雪山绿色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措180多万元资金建设了绿色食品加工厂,完成新厂房建设,安装了生产线,新招聘6名员工,聘请了2名技术顾问,开启了综合贸易公司改革发展纪元。2014年1 月13 日,由原维西县综合贸易股份合作公司和维西县碧罗雪山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改制后,成立迪庆香格里拉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属股份制企业。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名特优产品是公司的战略取向。近3年来,公司投入120万元资金开发原生态有机食品,打造出驰名品牌,占领有机食品制高点,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张学军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同时是一个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带领企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人。在张学军的牵头下,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达成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协议,共同开发维西丰富的生物资源,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研发出糯山药干片、清水羊肚菌、香格里拉野生蜂蜜系列产品、核桃油系列产品等适销对路、前景广阔的名特优产品。公司先后通过了3个类别(蜂蜜、食用植物油、食用菌)的食品生产许可证(QS);2010年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开发的部分农特产品(蜂蜜、核桃油)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2011年通过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和青刺果油的有机食品认证。公司先后获得了1个发明专利,2个实用新型专利和4个外观设计专利。 发展中惠民 大鹏一日凭风举,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张学军的引领下,公司业绩与日俱增,拓宽了群众脱贫路子。 在张学军的努力下,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两个原生态生物产品销售部,在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一个原生态生物产品销售部,架起了维西原生态生物产品进入高端市场的桥梁。 公司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总资产达6600万元、有员工126人的股份制企业,创造出骄人的业绩:2013年被科技厅授予“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014年公司生产的维西百花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被科技厅授予“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被迪庆州人民政府授予“首届州长质量奖”,维西百花蜜入围了“迪庆十大特色农畜产品”。 张学军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不久前,前来维西旅游的上海游客张先生深有感触地说:“维西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这里的蜂蜜产品是上好的有机营养食品。” 为了让消费者品尝到原生态绿色有机食品,张学军建章立制,严把质量关,推行质量可追溯责任制。比如,在收购蜂蜜的环节,要求收购人员填写收购明细表,一看明细表,蜂蜜的产地、数量等情况就清清楚楚了。如果在收购环节出了问题,采购人就要受到处罚。 “近三年来,我们家每年交给公司的糯山药都在800公斤以上,每年实现收入6400多元,种糯山药使我们家摆脱了贫困。”保和镇拉河柱村麻迪村民小组糯山药种植户老蜂在公司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像老蜂家一样,广大农民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得到了实惠。综合贸易公司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进程,带动了农民增收。 塔城镇川达村傈僳族农民老余养了120箱蜜蜂,年收入达到40000多元,盖起来新楼房,过上了甜蜜生活。在维西,像老余这样的养蜂户比比皆是。 到2016年底,公司养蜂基地规模达到了10000箱,参与农户达1200多户。公司与养殖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统一收购,2016年收购价平均为100元/公斤,以目前的价格计算,农户养殖每群中蜂的收入可达到1500-2000元左右,提高了蜂农的经济效益。 公司生产的青刺果油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到目前,公司已完成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参与农户达5000户左右。公司年加工核桃原料能力6000吨左右,生产核桃油600吨左右,带动了群众增收。 为了积极参与和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公司在拖枝营盘建有存栏1万只的“东山蛋鸡养殖场”,该养殖场属庆福东山村与公司合作共建,带动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户均年收入保底3000元,并安排该村村民3人在养殖场就业,月工资2100元,同时学习养殖技术;另在拖枝农士建有存栏3万只的蛋鸡养殖场,该养殖场属庆福村与公司合作共建,带动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户均年收入保底3000元;在兰永建有特色水果示范基地200亩(其中木梨50亩);在永春、攀天阁、康普乡以订单农业方式(签订合同,按4元/公斤收购,确保亩产值4000元以上)建有550亩水果(梨、苹果)基地,参与农户500户。2017年新建水果基地1000亩,其中:木梨基地300亩,苹果基地700亩,已于1月开工建设,计划于3月底完成,参与农户800户。 组织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张学军以突出的业绩获“迪庆州优秀企业家”、中国改革功勋人物、维西县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非公经济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