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两个来自四川凉山的14岁小男孩,被成都的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练习综合格斗术,并参加商业演出。事发后,凉山州教育局马上跟进,这些“格斗孤儿”将被带回凉山、重返学校。 物伤其类。在这个正值知识获取的年纪,这些小男孩不应该在课堂一心向学吗?即便这些“格斗孤儿”家境贫穷,多数失去双亲和依靠,也不该被贬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所以,很多人主张解救这些孤儿,而且还要追究俱乐部的责任。这是有道理的:一则“格斗孤儿”和“商业演出”组合在一起,很容易引致不当商业利益的联想;二则俱乐部似乎并无教育资质,其文化课是否达到教育水准也不得而知。不过,在此事引起争议前,出现在新闻里的该俱乐部却是另外一个版本。在央视的报道里,这个俱乐部的初衷之一就是“收养”孤儿,它和当地民政局建立了合作机制,迄今已“收养”过400多个,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浪孤儿的去向问题,在当地以“善举”形象示人。 “格斗孤儿”到底该如何解救,最好倾听一下他们自己的意见。据媒体报道,多数孤儿认为在俱乐部要比回家好,因为“这边伙食比家里好,有牛肉、鸡蛋,家里只有洋芋”。这不免让人想起几年前一批被解救的童工也不想回家,原因也一样,“当童工很累,但好歹可以吃饱饭”。可见,在这些孤儿的生活目标中,吃饱饭才是第一要义。这提醒我们,必须正视这部分人的真实处境。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游离在社会救助体系之外,这是令人痛惜却又不能回避的现实。 由此,想起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该电影讲述了摔跤手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一开始很多观众表示不解,认为辛格强迫女儿剪头发、禁甜食、练摔跤等,是不够尊重女性意愿的表现。但随着剧情推进,很多人就理解了父亲辛格的决定尽管有些残忍却极为正确。因为在电影描述的印度社会中,很多农村女孩到了年纪就要嫁人,就要无自由地依附老公,而通过练习摔跤,两个女儿则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样的,考虑到“格斗孤儿”的真实处境,俱乐部的出现至少让他们吃喝无忧,习得文化课,学到一门技能。这些实打实的帮助,或许更有助于改变他们的一生。而类似处境中的其他孤儿,也需要类似格斗俱乐部这样的地方提供基本生存。 在笔者看来,要特别警惕那种要求全面取缔格斗俱乐部的声音。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捋清,俱乐部也确需整顿和完善,但放到“格斗孤儿”想要先“吃饱饭”的处境中,它的存在就有正当理由。如果能把它当成一种民间自发性的公益力量,将其引入合法健康发展轨道,置于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监督之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此外,全社会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孤儿们破解生存困局,让他们的选择可以更多元、更有保障。(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