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论文化新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09 10:14:27

◎张国华

回望过去走过的岁月,我写新闻和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5年的光景,期间当了16年的通讯员,9年的新闻工作者,一路学习,一路思考,一路实践,一路收获,在学习、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对新闻写作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尤其是在文化新闻方面的尤为突出,也很想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作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喜欢。

一、关于特别报道

文化多元性是迪庆藏区古往今来的特点,因此,从多元性的角度考察藏族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才能彰显迪庆藏族文化的特点。

用特别的视角,采写特别的事件和人物,以特别的传播形式,向读者传达特别的故事,是采写特别报道的目的和初衷。

顺应时代发展,新闻写作诞生了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故事性、深刻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特别报道,这是在探索创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产物、新门类。从体裁到形式看,特别报道是一种特色通讯的写作方式,但在题材的选择上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其具体表现:在报道时机上恰当逢时,讲求时效性原则;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灵活、新颖、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形散而神不散;在策划上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出新出彩,但不出格;在选题上讲求报道的独家性和典型性,引人注目;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冲击视觉效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道道花色品种多样、味道鲜美的佳肴,让读者能够大饱眼福、口福。这是采写特别报道的最终目的。

采写特别报道以深度、力度、广度、厚度、精度取胜,针对同一新闻事实或同一新闻主题,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在广度和深度上挖掘事件的新闻性和故事性,在厚度、精度上树立媒体的品牌栏目、品牌版面,尤其是当前媒介竞争的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时期的到来,媒体以内容为王、以内容为取胜,彰显出特别报道的重要性和强大优势。

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做好媒体特别报道始终离不开民族和文化,各民族是当家的主人,文化是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以我自己的采写特别报道为例,在最近几年来,在工作之余,抽出节假日时间,深入田间地角,深入雪山草地,深入深山老林,远到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藏区,深度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用独特的视角,采写了20多篇围绕文化为主题的长篇特别报道,不仅有古老的文化,还有现代的文化;既有共性文化,又有个性文化;重点突出藏族文化,也少不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度挖掘,敏锐发现,态度真诚,真实记录,从传承、保护和发展文化的角度,努力去采写报道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文化传承和文化存在,真诚与广大读者交流,娓娓道来文化的真谛。

二、关于人物通讯

新闻报道是少不了人物报道,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之一,以人说事,以事说人,以正能量发声、引领,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广大读者。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社会生活是人创造的,社会发展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因此,人物通讯写人, 文中“见物、见人、又见思想”是关键。

迪庆是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不了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民族上层人士的社会作用,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担当的责任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闪耀的印记。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我们少不了与他们接触、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难忘的记忆,这些事迹是我们的财富。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造就了不少的商海潮儿,他们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人物。比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历史上迪庆籍的三位噶丹赤巴、 迪庆州首任州长第三世松谋活佛、以大藏经获得佛名的第三世更觉活佛、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崩主活佛、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向活佛,以及从千万富豪变“亿万负翁”的 斯那定珠,他们都是我笔下的真实活着的典型人物。他们为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担当社会责任,他们的思想、言行、事迹,富有动人的细节、情节,却让我们难以忘怀,光荣与梦想激励着我们,责任与使命鞭策着我们。我有幸采写记录他们的事迹,是我的荣耀,也是我的骄傲。

三、关于文化评论

读书写评论,遇事做言论,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其目的很简单,写评论是为了加深对读书的记忆,做言论是为了陈述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去感染别人,传播文化。

做文化评论是我热爱文化的一种表现,在任何时候,对文化传承弘扬、繁荣发展的问题,不做沉默,既赞扬又批评,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鼓与呼,让民族文化走得更远、发扬光大是目的。

文化评论是读与写的最佳结合,做文化副刊、文艺副刊、大众副刊的大餐,没有评论不成席。尤其是文学评论不只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评论,它涉及到作品的创作者、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品的地理背景,更有可能涉及到作品的异域文化背景,抓住这一主题思想有的放矢是评论的关键,在尊重不同文化与风俗的大前提下、大背景下,不遗余力的弘扬文化,传播文化,这也是热爱文化的人对文化的担当责任。比如,撰写的《用民族真情书写藏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多种文化兼容并蓄 客观展示藏族家庭》《故里风情入梦来 家乡记忆念心头》等数篇文化评论,既有对藏族经典文学的评论,又有对藏族社会变迁文化现象的评论。文化评论的目的是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解剖结症,陈述观点,同时也少不了讴歌、赞美。

四、关于舆论监督

担当是媒体人的责任,舆论监督是媒体人实施监督的具体形式,新闻舆论监督能够体现媒体锐气和公信力。

新闻业界说,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媒体来说具有半壁江山的威慑力,对政府来讲是辅政动力,对社会而言可弘扬正气。

作为迪庆的主人翁,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情有独钟,视文化为自己的灵魂和根,视生态环境为自己生存的依靠,希望家乡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清。

同时,作为政协委员,也不忽视发挥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撰写提案、会议发言、参与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使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的软肋和短板变为优势。

比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亡羊补牢 犹未晚矣》《加快保护尼汝河七彩瀑布生态迫在眉睫》等,针对民族文化问题的《藏族传统节约美德值得继承和弘扬》《迪庆藏学之我见》等,针对社会管理问题的《整治城市“牛皮癣”长效化势在必行》《亟待规范清理香格里拉城区藏文门牌及广告中的藏文错乱》等。用个人的胆识对社会的担当,用真诚的心对社会的关注,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具体问题。

通俗的说,也就是媒体人与政协委员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公正、真实、客观地发表对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的观点和看法,激发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五、关于摄影创作

发现就是摄影创作。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给我留下的记忆十分深刻,从陌生到认识,从不会用照相机到会使用照相机,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梦想到现实,最终爱上了它。摄影并不是只用一双眼睛去看一景一物一事,而是用心去看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这才是摄影者想表达的内心世界。

我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有漂洋过海的经历,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观赏过山河壮丽,品读过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路留下来的是一步步脚印、一张张美景、一幕幕记忆,一首首乡音,一件件乡愁,承载的是一种心灵的浪花,对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用摄影的形式以事说文化、以文化传情,从而表达摄影者的志趣、修养,这是我对摄影的认识和理解。

摄影作品是视觉直观感受与心灵的交流,但摄影者都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我在摄影的类型上偏重于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但也少不了艺术的修饰和美化;在内容上纪录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突出纪录性,每一张作品的后面都拥有一段美好的文化故事,并在作品上尽量赋予艺术感染力,渲染作品的张力。

我很相信摄影界所说的一段话,摄影者的文化素养深厚,决定着摄影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品位。所以,一个好的摄影家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

用心去感受高人的技巧和手法,耐心剖析自我,查找差距,取长补短,但不照葫芦画瓢,是摄影人成长的最好途径。比如,采写的《尼汝第一位摄影人的故事》《我所接触的香港媒体人》《康巴卫视拍摄尼汝文化节目散记》等数篇文章,是在摄影中学习别人的技巧、手法和敬业精神的真实记录、感受和启发。又如,《我与摄影结缘》记录的是个人学习摄影的心路历程,对摄影的认识、感受、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很简单为了达到一个交流的作用,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六、关于学习思考

人生就是学习、思考、实践、改变的历程。从小时候学习到现在,近50年的光景,还是没有学好、学透,的确是学无止境。就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经历了地方志、统一战线、新闻等岗位,每个岗位就是一个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历程,也是一个难得的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从事新闻工作也是如此,是一个学习、思考、实践、改变的过程,要不断磨砺自己,用好手中的笔,走好脚下的路,担好肩上的责任,不仅做好汉语媒体,还要做好藏语媒体。

从事新闻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新鲜事物,绝不能忽视学习、思考、实践、创新,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期,没有现成的套路可走,总是在探索、创新,永远在路上,既有几分酣畅,也又无数艰辛,但前途是一片光明。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9年中,既当指挥者,又当实践者,还当见证者,撰写20多篇学习、思考和实践的业务论文,涉及正刊、副刊、汉语媒体、藏语媒体、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汉藏双语新闻翻译、提升媒体影响力、影视藏学等内容,始终以文化为主线,出谋划策,行动一致,担当责任,旨在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新闻和文化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意大利作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说到:“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我想,这一段话用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身上最为贴切、最为恰当,其实,我们也是在真做真干,每天都生产许多文字产品,每天都有新的起点,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总之,我的自我追寻之路是用记者的视角写文化,用学者的角度考究文化,用媒体的角度传播文化,与读者一起分享文化,乐在其中。

责任编辑:王维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