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区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名录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2 10:08:05

近日,由丽江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申报的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跻身云南省人民政府6月8日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据介绍,新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9个项目涵盖了民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类别。他们分别是:东山庙会、古城区竹林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丽江粑粑制作技艺、纳西族传统婚俗、纳西族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 鲁饶》、纳西族古建彩绘、纳西族口弦调、纳西族童谣、速古笃(火不思)制作技艺。

东山庙会融宗教礼仪、民族歌舞、民间音乐、说唱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的地域性综合民俗文化活动,是丽江纳西族、白族、汉族等民族传统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的重要载体,也 是目前丽江最具社会影响的庙会活动 之一,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宗教文化多元性以及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竹林村是大东乡境内传统的纳西族聚居村落,57 户人家的房屋建筑完全依据山势和水源,呈大聚居、小散居的分布状态。竹林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形成了民俗文 化生长和传承的良好地理环境,村民自发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

丽江粑粑是云南十大名小吃之一,也是滇西三大经典美食之一。丽江粑粑又与丽江火锅、丽江窨酒一道并称为纳西族的三大特色饮食,闻名遐迩,众口皆碑。丽江粑粑因其文 化性、平民性、特色性,已然成为 丽江的一道美食标签,是纳西族饮食文化产品的代表作。无论是选料备料、制作流程还是加工技艺,都深深地烙上了纳西文化的印记。

纳西族传统婚俗大致可以分为说 亲、订婚、结婚三部曲。围绕说亲、定亲、结婚为核心内容,以媒妁、聘 礼、彩礼、宴席、回门等组成了一整套的风俗礼仪。它是纳西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又不失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了解纳西文化的一道重要窗口。

纳西族东巴经叙事长诗《鲁般鲁饶》 主要分布区域为古城区和玉龙 县,已有800年以上的传承史。《鲁般鲁饶》是东巴文学长廊中的台柱之作,人们将之与纳西族创世史诗《崇 搬图》、英雄史诗 《董埃术埃》 一道 誉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

纳西族古建彩绘指主要施作于殿宇、祠堂、寺庙等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上的,以图案绘画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装饰技艺。其绘画用笔、绘画工序、描绘技法、图案造型、绘画色调都深 刻体现了当地审美与人文色彩,是重要的地方古建筑装饰艺术。

纳西族口弦调:口弦,纳西语称 “阔库”“或”“锅果”。其含义有以下几 种解释:一、本意是指柔软而有弹性的竹片;二、引申为“语言的传递、交流”;三、“阔”,意为“口”,“库”(或 “果”)意为“内、里”。意译为“口在 心中”,即:“口传的心声。”纳西族口弦调形式多样、内容繁复、影响广 泛。它从各方面记录和反映了纳西人 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婚姻爱情等,是 研究纳西族历史的宝贵材料。 纳西族童谣是历代纳西人口耳相 传的儿童歌谣,是纳西族悠久历史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生较早的纳 西族民间文学和纳西族民间音乐的有 机融合的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

纳西族童谣包括游戏童谣、手指歌、数数 童谣、问答歌、字头歌、摇篮曲、叙 事童谣、牧歌、岁时歌、颠倒歌、谜语歌等12类,有游戏娱乐的,有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有反映纳 西族传统生态观和民俗的,有反映社会剥削阶级给人们带来苦难的,也有个别纪事纪年的。

速古笃是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富集区域的一件古老的弦拨乐器,汉语称火不思、胡拨四、浑不似等,丽江人俗称胡拨。速古笃原本为西域乐器,在公元九世纪前即为新疆一带的“回纥” 人所用,后经蒙古人之手而传至丽江 保留至今。丽江的速古笃不但原样保留了古老的形制、结构,还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法、调弦系统、演奏技艺 及特殊风韵。其形制与演奏技法仅见于纳西族地区。

据了解,截至目前,古城区已有国家级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3项。(云南网)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