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学宝 杨云萍 驱车前往香格里拉市尼西汤满村的路上,公路两旁林立的黑陶店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而谈黑陶、说艺术,尼西人首先想到的人是吹批次主。 吹批次主是尼西乡黑陶制作艺术的非遗传承人,走进他的作坊,房间里堆满了黑陶做的火盆、糌粑盒、土锅、茶罐等。“这些都是我们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希望更多人看到藏民族手工艺的美。”吹批次主说。 吹批次主制作的茶壶壶身富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手工精细而巧妙,简直是让人爱不释手。这种独居匠心的图案和做工是一种文化的标识,更是一种区域的名片。吹批次主认为,非遗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酵母,对它的保护力度需要加大,要让非遗的文化价值和魅力被更多人知晓。 吹批次主爷爷孙诺七林是当地有名的陶器制作艺人,他与土陶打了40多年交道,相继培养了20多名来自藏区各地的学徒。在爷爷的熏陶下,吹批次主从12岁起就学习制作黑陶,学艺一年后就能独立制作土陶制品,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手法、新工艺,开发新的陶艺,品种从单一的家居生活用具发展到宗教器皿中的花瓶、香炉、崩玛、农色和生活用具中的脸盆、火塘砖、气锅、牛奶锅、酒瓶、糌粑盒、烟灰缸等。传统的火盆、酥油茶具的工艺更趋完美。2015年7月,吹批次主制作的茶壶夺得了云南省美工协会金奖。 “很多非遗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发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转化,走一条文化传承和脱贫致富两不误的路是可行的。”吹批次主说,“我希望有一天,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在家做着黑陶唱着歌,生活越来越富足。”如今,吹批次主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15年,在村党支部的引导帮助下,党员吹批次主带头成立了香格里拉市尼西陶艺社黑陶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制作尼西黑陶及研发黑陶新品种,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自愿结合”的方式,建立以党组织为主导的“村总支+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股份合作经济运作模式,充分调动了当地村民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其中,形成规模化生产,使黑陶制作渐渐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合作社有制陶师15名,都是汤堆本地人,每年制作土陶5200多件,合作社年收入100万元左右。 以前汤满村制作的黑陶,都是村里农户各自做各自的,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低,导致经营性收入较少,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黑陶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黑陶逐渐受到外来游客的青睐,购买的人多了,黑陶价格也不断上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村发展黑陶手工业。通过不断创新,黑陶制作从常用的生活用品扩展到有收藏、观赏价值的工艺品,种类不断丰富,销售方式实现多样化,除了在村附近公路沿线及市区实体店销售外,还通过网络销售,工艺品市场已拓展到海外。吹批次主经常免费为群众提供指导和培训,使更多人学会制造黑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制作黑陶脱贫致富。 在如今,村里群众每户每年收入从过去的几百元、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黑陶制品成为汤满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