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长臂猿 记者和护林员在丛林中观察 “快看,猴。” “是猿,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高黎贡山森林深处一棵高大乔木的树冠上,一只白眉长臂猿正在悠然自得地吃树叶。树下的灌木丛里,记者们屏住呼吸仰着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一位记者的口误,让大家笑了起来,也让现场紧张气氛得到了缓解。 这是5月31日,云报集团融媒体记者走进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赧亢管理站,在密林寻踪“白眉大侠”的场景。遗憾的是,树叶太密,记者不能窥探“白眉大侠”的全貌,只隐隐约约拍到了它的身影。 “它经常在树上吗,喜欢吃什么?” “白眉长臂猿雄性为黑褐色,雌性为淡黄褐色,最显著特征是两眉毛呈白色,故而得名。他们不搭窝,睡觉、休息、吃东西几乎都在树上进行。春夏枝繁叶茂的季节,它以树叶和花为食;秋冬果实成熟的时候,它还吃野果、鸟蛋。它会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进食。”64岁的赧亢管理站的原护林员杨加连,退休前曾在此工作多年,他从2004年开始跟踪监测白眉长臂猿的行动踪迹。 “动了,动了。”说话间,白眉长臂猿动了起来。只见“白眉大侠”伸长手臂抓住枝条,只一刹那,就已从这棵树像荡秋千一样荡到了另一棵树上。“不愧是‘白眉大侠’,身手果然敏捷!” 几名体力好的男记者悄然间紧随其后,可哪里是“白眉大侠”的对手。“白眉大侠”在树上潇洒地荡来荡去,以飞一般的速度前进。坡陡林密里,记者只能背着相机猫着腰,小心翼翼地爬坡过坎。 天空又下起了雨,脚下湿滑。好几次,记者举起相机想抓拍它矫健的身姿,可它哪里给你对焦的时间。忽一下,它又荡到了另一棵树上。反复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经历,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职工、赧亢管理站原站长李家鸿体会更深。“我从1997年开始跟踪白眉长臂猿,当时用的胶卷相机,无数次跟着它翻山越岭,跟了8年都没拍到,直到2005年5月16日才用数码相机抓拍到3张‘白眉大侠’的图片。”李家鸿说。 我们比李家鸿幸运,跟着“白眉大侠”翻过两个山坡后,它在一棵树的枝干上停下来,张开手臂,抖了抖身上的雨水,给我们的拍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咔咔咔……”记者赶紧找到拍摄角度,前前后后拍了几张,其中一张还竟然拍到了它神秘的面孔,两道白眉十分显眼,惹人喜爱。 “李家鸿拍到的也是这只雌性白眉长臂猿,当时拍到了‘回头、看人、跑开的背影’3张照片。”李正波回忆,也正因为这3张照片,引起了保护区的高度重视,并组织技术力量对保护区内的白眉长臂猿进行了专项调查,建立了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开展了研究工作,逐步揭开了白眉长臂猿的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高黎贡山的白眉长臂猿被误认为是东白眉长臂猿。”高黎贡山的“活字典”李正波老师,不失时机地给我们科普,“今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省林业厅、中山大学在昆明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针对高黎贡山白眉长臂猿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科研人员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长臂猿新种,并将其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又叫天行长臂猿,是世界上第20种长臂猿!” “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等科研人员10年来先后在大塘、赧亢和大板厂等地对白眉长臂猿开展了行为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照片。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我国的白眉长臂猿没有白胡子、眼窝下没有白毛、眉毛比较细而且眉间距很大、雄性长臂猿的阴部毛色是黑色或者棕色,这些形态特征与东白眉长臂猿有明显差异。”费汉榄是中山大学在读生态学博士生,他对此研究已有7年。目前,他们团队仍在此从事研究工作。 “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超过200只,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全球性濒危物种。从目前研究来看,其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包括高黎贡山自然公园)。”李正波说,2009年3月30日,保山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了“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的荣誉称号。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对生活环境特别挑剔,这也充分说明了高黎贡山的生态环境极其良好。”李正波说:“目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和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都在不断提高,人为干扰在逐渐减少,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保护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南网 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周灿 陈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