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香格里拉市尼汝村扶贫工作队员和荣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5 09:17:18

扶贫路上的“孺子牛”

和荣在指导村民发展药材种植。

当单位要选派驻村扶贫干部时,年近50岁的他主动请缨;当来到驻村时,他早已做好住上两年的心理准备;当他来到村里,村容村貌就发生了改变;当群众遇到困难时,他总会伸出手来,把心交给困难群众,他就是州人大常委会下派干部和荣。谈到和荣,群众会竖起拇指称赞;谈到和荣,村“三委”的负责同志总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赞誉。

他是用心扶贫、用情扶贫、用坚守扶贫的好干部。

他把“家”搬到尼汝

去年3月5日,赶赴香格里拉市洛吉乡的州人大常委会4名队员、香格里拉市3名队员以及乡包村领导共8人按照组织要求如期进驻尼汝村。

州人大常委会行政科主任和荣的车里塞满了被子、衣服、鞋帽、椅子、台灯、文件、笔墨、脸盆、水桶等用品。

队员们打趣地说:“和科长是不是要在这里安家了?”

“一个地方要连续住上两年难道不是家吗?”和荣说。这一次,他是主动请缨驻村的。和荣把能成为一名“挂包帮”“转走访”扶贫工作队队员看作组织的关怀和信任,把驻村工作视为自身的荣耀。

在刚驻村的几天里,除正常开展对贫困户入户调查走访工作外,只要休息下来,尼汝村委会的院里院外全被他折腾了一番。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自觉加入到环境卫生大整治中,一个星期下来,臭水沟畅通了,乱堆放的杂物整齐了,厨房用具归类了,随处可见的垃圾消失了,路灯开关发挥了作用,难以落脚的公厕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村“三委”工作人员对这些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些不良的习惯慢慢转变了过来。由于居住环境改善,队员们很快融入到工作队的大家庭中,投入到扶贫攻坚工作上。

和荣对尼汝的村情并不陌生,因为州人大常委会对口帮扶尼汝村已有18个年头。18年里,和荣每年都要与机关干部职工一起到尼汝村落实帮扶工作。从州人大常委会为尼汝村打通通村公路,改变人背马驮的历史开始,到随后为尼汝村兴修人畜饮水沟渠、建设村级小学、架设桥梁、扶持农村产业、实现村级道路硬化等,对具体的帮扶措施他都一清二楚。

驻村后,和荣真的把尼汝当做了家。每到星期五,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工作队员都会吃过早点或中午饭后就各自驾车回城里,但他总是选择留下。

留下就是尽责,留下就是坚守。和荣说:“老百姓不容易,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大的力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帮群众谋事实。”

主动啃下“硬骨头”

尼汝村被列为2016年脱贫摘帽的贫困村,“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扶贫工作队加上大学生村官,工作队共有9名队员。一开始,由于没有明确分工,有事时所有队员都蜂拥而上,有时则无所事事,摸不到头绪。

对此,和荣要求及时召开工作组会议。在他的提议下,工作组分为档案信息和“千促”、房屋重建、农村产业发展、村“三委”换届4个工作小组,明确各组的职责任务,同时按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统筹全面开展好工作。建议和分组方案一提出,便得到全体队员的支持和赞同。驻村工作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白天各小组按各自任务分头行动,晚上共同商讨各组存在的问题,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4个小组中,难点在房屋重建小组,组长由队长担任,和荣为组员。虽然尼汝村的13户贫困户中房屋重建户只有4户,但李树松户因夫妻矛盾难以调和,建房工作无法开展。

房屋重建工作要求6月30日前完成,只有3个月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工作队只好在安排其他3户建房的同时加紧做李树松户的工作。但半个多月折腾下来,夫妻双方关系不仅没有调和,而且已激化到离婚的边缘,在城里读书的孩子也被牵扯进来,竭力支持父母离婚。

和荣想,如果李树松夫妻真的离婚了,一是说明工作队工作没有做到位,二是一户贫困户变成了两户,加大了扶贫工作难度。他决定亲自出面调和。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能找到李树松夫妻二人的地方,和荣就带领队员推心置腹地对夫妻双方分别开展工作。为确保该户建房工作顺利进行,和荣请乡土管所、林工站、派出所、村“三委”工作人员和村民小组长等相关人员组成工作组,到李树松家进行现场调解,最终时长9年的夫妻矛盾终于得到化解。在征得李树松夫妇同意后及时组织尼中村民小组的全体党员与工作队一起帮助拆除旧房。随着旧房的拆除,李树松户的房屋重建终于在离完工要求不足一个月时破土动工。

全心帮助群众发展产业

尼汝村民产业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牧场,劳力却消耗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跟本没有人用心思发展其它产业。工作队做过多次摸底调查,广泛征求贫困户产业发展意见,但始终没有确定下来。

和荣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尼汝村气候条件,果断向工作队提出为贫困户发展重楼、金铁锁两项种植产业和发展蜜蜂养殖产业的建议,确保贫困户产业实现“短平快”发展。对和荣的这一建议大家表示认同,认为可操作性强,符合尼汝实际,产品市场前景好,但因项目资金筹资难,队员们对产业发展的底气不足,热情度不高。

2015年下半年,在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确定了尼汝村精准识别贫困户13户66人。作为尼汝村的包村部门,州人大常委会机关和香格里拉市人民法院为便于帮扶工作的开展和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对贫困户的帮扶任务进行了合理分配。按机关帮扶人员比例,州人大常委会机关负责6户、市人民法院负责7户。由于单位性质不同,市法院在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上存在一定难度。

和荣一边统一大家的思想,一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州人大常委会领导积极帮助协调到20万元重楼种植项目资金。同时他积极协助工作队长向乡里、市里反应情况,洛吉乡政府在尼汝村整村推进项目中列支了11.2万元金铁锁种植项目资金,又向市联席办在对下转移支付资金中争取到3万元蜜蜂养殖项目资金。通过项目对接落实,以13户精准贫困户为主为18户农户每户推广种植0.5亩重楼,为20户农户每户推广种植1亩金铁锁;向13户精准贫困户每户发放2箱蜜蜂,为部分农户发放了8个蜂箱。争取到经济较困难的2户房屋重建贫困户每户2万元补助,其他两户每户1.5万元补助。

和荣是个粗中有细的人,他对待扶贫工作的认真劲很多人比不了。驻村日记是每个扶贫工作队员的必修课,但坚持认真记录和总结每天工作情况的人不多,和荣保持下来了,他详细记录每天工作和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打算。打开他的笔记本,所有工作历历在目。他的一篇《做好尼汝村防汛工作》被《中国藏族通网》采用,他幽默地说:“通过扶贫工作,我的理论水平提高了不少。”

在工作队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他主动抄写党章。“通过抄写和学习,在实践中才能更加体会到党章的重要,如果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只停留在口头上,怎么为人民服务?”党员觉悟的提高成为他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履行党员职责的思想利器。

2016年7月,尼汝村整整下了一个月雨,村里的道路和庄稼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坍塌。担心发生更大的灾情,和荣与村委会主任冒雨到三个村民小组察看灾情。看着河水不停地往上涨,和荣心急如焚,他与村主任商量后,马上从在牧场上种草的人员中抽出一部分村民回村抗灾,此举有效防止了灾情的恶化。转眼进入11月,又出现持续干旱天气。经和荣建议,尼汝村重新组建护林防火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实行轮流式24小时值班,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力度。和荣高度重视灾害防范,目的就是为尼汝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保障。

随着驻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荣很快成了村“三委”的“知心人”。在村委会屋顶因年久失修需要更换的问题上,村里跑了一些部门,可迟迟没有落实下来,常驻尼汝村的和荣也感受到更换的必要性。利用州人大常委会领导调研尼汝扶贫工作之机,他主动把村委会的这一困难如实进行汇报。州人大常委会帮助解决了10万元的资金难题。

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成败。面对繁杂的扶贫攻坚工作,和荣心系群众、情牵扶贫,没有贪大求快,更没有蜻蜓点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开展抓铁留痕、不留死角的帮扶,努力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见实效。

正人正己 促进乡村和谐

在尽力为尼汝村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和荣把对贫困户的关爱和帮扶体现在一点一滴、无微不至的实际行动上。他先后3批次搜集自己和亲戚家里多余的衣物,全部送给困难贫困户;他帮助村民争取到用于人畜分离改造的5吨水泥;他联系到一家企业,为3名在读小学的贫困户家庭孩子解决了小学到大学就读的所有费用。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是举手之劳,但却是和荣动真情、扶真贫的一番良苦用心。

遵守纪律、树立干部形象是顺利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保障。扶贫工作队驻村初期,部分村干部存在上班期间饮酒的不良习惯,村干部之间关系不是很融洽,有时发生酒后口角之争。针对这些问题,和荣建议工作队员首先做到驻村期间不饮酒,并当着村“三委”的面直接提出不允许任何人在上班期间喝酒的意见,建议将此规定纳入村委会管理制度。经过努力,村干部上班期间喝酒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委会工作作风和班子成员间的关系有了明显好转。但不时有村民酒后造访村委会的问题,其中不乏退休回家居住的干部职工、年事已高的老党员。很明显这些人是趁着酒气带着问题而来,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在酒后变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工作队和村“三委”经常是被动应对。刚开始,工作队员们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但这却成了这些人变本加厉的筹码,来的次数越来越多,酒意越来越浓。和荣感觉事态有点不对劲,便对造访的退休人员和老党员开展政治攻势:“党员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执行党章党规,提高政治觉悟,有什么事没喝酒的时候再说,作为老党员、老干部,希望你们理解和支持村‘三委’及工作队的工作。”听到此番话语,他们酒意没了,尴尬离去。随后,和荣与村“三委”商定,把喝酒的问题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约束,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不允许喝酒后进入村委会。实施这条规定,村委会里风清了、气正了、办事也轻松了。

正确引导 维护党的形象

农村工作需要的是一份责任,群众工作讲求的是一门艺术。普拉村民小组有一户房屋重建贫困户,工作队尊重户主的建房意愿,在明确相关要求的同时允许他建设200多平方米的两层砖混建筑,但他把基础下好后就按住不动了。工作队一天三次催促他施工,乡政府也三番五次催促,他就说没钱或请不到师傅。和荣从侧面了解情况,该户有建设能力,只是想多占一点扶持资金。他找到户主说:“你家情况我们认真审查了,可以列也可以不列为精准识别贫困户,如果你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房任务,之前和后续的补助资金就要退回去,其他的帮扶措施也全部取消。工作队帮你争取的建房补助也要收回了,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位户主慌了,连忙解释说已经请到师傅和工人了,明天就动工。果然,第二天10多名工人就在工地上忙开了。

通过认真开展“转走访”工作,2014年,尼汝村共有建档立卡户80户,退出脱贫14户;2015年,共有建档立卡户66户,退出脱贫12户;2016年,共有建档立卡户54户,退出脱贫53户。按脱贫攻坚工作流程,对2014年以来脱贫的农户要经户主确认签字。工作队与村“三委”召开各村民小组会议,要求户主到会签字。村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工作队队长分别讲话动员。签字开始后,部分村民按要求签了,却有村民突然提出:“列为贫困户后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就要叫脱贫,这样的字坚决不签。”话音刚落,群众纷纷附和起来,确认签字工作顿时陷入僵局。其他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怎么应对,和荣站出来说:“请大家静一下,刚才有的群众说从来没有享受过国家的扶贫政策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3年前,尼汝村是什么样子,今天是什么样子,10年前、20年前是什么样子,我想,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没有党的关怀,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尼汝的水、电、路会通吗,山会保护得这样好吗,吃的用的会这样好吗?供孩子读书和其它生活上的负担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大家应该比我清楚,特别要想想,你家一卡通怎么会源源不断地往里面打钱,钱从哪里来?都是国家给的!”看村民都在认真地听着,和荣接着说:“也许刚才动员没有讲清楚,我再解释一下。2013年,州人大常委会领导为帮助尼汝村实现37公里的村级道路硬化,找了多少部门,你们可能不知道。建设这条投资2000多万元的村级硬化路,需要层层申报和审批,当时的条件就是要作为贫困村才给予立项。当然,要说脱贫,还需要看你们家庭的实际收入,这些数据都是工作队入户调查中大家提供给的,今天退出贫困确认签字是有依据的,希望大家予以配合。”和荣刚说完,有的村民高声说:“对。说清楚了,我们就明白了,愿意签字,应该签”。

任重道远 艰难不忘初心

在州委、州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洛吉乡党委政府、尼汝村“三委”真抓实干,在挂包部门和全村群众共同努力下,2016年,尼汝村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正等待上级验收,扶贫工作进入巩固提升阶段,和荣也按组织要求继续坚守在驻村工作岗位上。

要说具体工作,和荣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对驻村的感受,和荣说:“这次驻村没有白来,人一辈子可能一下子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但无论身在何处,总得做几件有价值的事情。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能为群众做点事,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踏实”。(杨万生

责任编辑:王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