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好风凭借力 非公创效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3 08:47:19

“我做松茸生意,一是看中迪庆富集的生物资源,二是决心做大民营企业,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公司投资2千万元建设两条真空干燥生产线,产品在国内外供不应求。”智园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继林谈起创业,颇有感触。

该公司于1996年建立,每年出资5千多万元收购200多吨松茸等野生菌类,解决3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大学毕业后,杨继林先后在金融和政府部门工作,并担任中层干部。2012年,他毅然辞职,专心投入智园公司经营管理。他说:“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二代接班人,我要改变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无愧于省‘十三五’高原特色重点企业的称号。”

杨继林的民营企业,正是我州非公有制经济提速发展的例证。建州60年来,迪庆非公经济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从百废待兴到“百舸急流,奋揖者先”,再到构成迪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迪庆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巩固阶段、发展阶段、快速阶段至提升阶段,非公经济的5个不同发展阶段,折射出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蹒跚起步

解放前,迪庆境内只有一些个体手工业、商业。建州之初,为把广大农牧民从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党委、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没收了土豪劣绅、农奴主的土地等财产分给贫下中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公社。在城镇,各县相继建立国营商业——乡镇商业网点。1953年后,逐步实行对私营手工业、商业的改造。1956年底,我州三县县城完成了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铁木农具、皮革、缝纫、饮食、酿酒等合作社、合作商店、公私合作商店等。1958年,迪庆和全国各地一样,把原有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如缝纫店、副食加工店等进行了公有制改造,化私有为公有,发展集体经济。1957年至1978年,我州经济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

我州非公经济的起步阶段为1979年至1995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鼓励富余劳动力开办个体工商户,非公经济开始崭露头角。1979年时,全州个体工商户4户,从业人员11人。当时,和占新从中甸县中心镇副镇长岗位辞职出来开办小卖部,打破大锅饭,在家庭成员中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分配的管理模式,1987年开办了独克宗古城第一家从事涉外旅游接待的私营旅馆——永生饭店。

到1995年,全州城乡个体工商户5082户,从业人员7744人,私营企业从1987年2家发展到11家,从业人员393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8137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49%。为认真贯彻“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1996年,成立州工商联。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云南省出台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我州及时组织开展思想大解放讨论活动。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政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解决了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姓资”、“姓社”问题。从此,非公有制经济融入经济主战场。

我州非公经济的巩固阶段为1996年至2000年。全州个体工商户6195户,从业人员9782人,私营企业80家。仅2000年,全州个体私营企业总产值达4915万元,上交税收173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9.6%。

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禁伐政策后,州委、州政府调整结构,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在旅游龙头产业带动下,生物、畜牧、矿电等产业加快发展,其中既有国有资本投入,也有私人资本、州外资金,甚至外资投入。

1998年,州政府成立迪庆州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和管理。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原有的国有经济组织,如商业、供销、外贸等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比重逐渐减少,有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个私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

1999年,迪庆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意见》。“意见对企业的用电、生产用地出让等提出了一定的优惠条件。”一位当时参与征求意见的外来投资商说,看到党委、政府的诚心,2000年,他们投资组建了房地产开发公司。

我州非公经济的发展阶段为2001年至2005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注册资金突破亿元大关,完成增加值12.95亿元。2005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6537户,从业人员11829人,私营企业320家,从业人员7773人。

逐渐壮大

我州非公经济快速阶段为2006至2010年。截至2010年底,全州非公经济户数达12025户,其中私营企业938家,从业人员38003人,完成增加值34.8亿元,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5%,总计完成税收2.57亿元,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加速发展的好态势。

我州非公经济的提升阶段为2011年至今。2011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全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抓环境优化,出台了《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减负政策,工商部门及时取消了企业注册登记费、工本费等费用。税务部门共减免各种税收4800万元。

我州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经济、人才优先、投资拉动、品牌支撑”发展战略,非公经济得到提质增效 。截至2016年,全州民营经济户数达30881户,同比增长2362户,增长8.3%,其中,私营企业3949户,同比增长771户,增长24.2%;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80628人;非公经济注册资金达219.93亿元,同比增长15%。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87.94亿元,同比增长9.3%,GDP占比48.7%。非公经济上缴税金153487万元,同比增长2.1%,占全州税收收入的82.25%。

民营经济在旅游业、高原特色农业、生物产业及水、电、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如香格里拉酒业公司、德钦县梅里酒业公司、青稞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维西县聚龙湖酒业有限公司、香格里拉高原精酿工艺啤酒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圣达牦牛乳业有限公司、香格里拉藏龙生物公司、维西县康邦美味绿色资源开发公司等,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州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力量。

为推进非公经济发展,我州落实政策措施,着力缓解民营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自2013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县市也分别设立了100万元的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全州共争取到国家、省级中小、非公发展专项资金6530万元,其中2015年州财政投入民营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610万元,对9个项目进行了扶持。“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开展以来,共安排州级专项资金1250万元。县(市、区)配套资金也落实到位。2015年,州财政安排资金240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云南省著名商标的24户企业进行表彰奖励。落实税收优惠,仅2015年州国税局对1258户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55.7万元,州地税局为民营企业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营业税及所得税等2333.94万元。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积极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到全州开设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完善为产业服务的网点布局,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是人们对创业成功个体户的美称,上世纪90年代后,涌现出的百万元户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现在,固定资产上亿的民营企业,正发挥着非公经济发展的领军作用。从农村走出来的宏达金牛集团董事长陈光书,凭借非公经济发展的东风,经过多年创业,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5300多万元固定资产、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是迪庆非公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高剑平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