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火塘”变迁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04 09:05:14

火塘,在老家也叫火坑,是家乡群众生活中用于取暖、做饭的必需品。

满屋的烟尘,跳动的火苗,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永恒的记忆。

家乡的火塘沿袭至今,依然是熟悉的长方形结构,不同的是,长方形土坑里的铁三角架早已不知去向,更多的人家用上了节能炉。

过去冬季和梅雨季节,火塘是我们倍加温暖的好去处。傍晚时分,母亲在三脚架下生起了火,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从四周不断加柴禾。不一会儿熊熊火光把整个屋子照得通红,也映红了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喜欢看火塘里跳动的火光,喜欢感受那份记忆中的温暖,更喜欢火塘上方锅里的陈年腊肉满屋的香气。

家里的火塘第一次改革,是上初中那会儿。听别人家说有种省柴灶比较好用,父亲在赶集时也买了一个。所谓的省柴灶其实没什么特别,呈Ω形,就只能放几根柴禾进去,有聚拢火苗的作用,锅里的水烧得会更快。虽然家家户户用上了省柴灶,但柴禾需求每年却不见减少。

以前,每年过年前后,村里都会组织分“春柴”。村里的干部先到山上的集体林地踩点,在准备分“春柴”的区域树木上用红油漆写上数字编号,并按树木大小、多少定价,组织村民抽签,并按抽到的数字去砍树。今年沟这边的林地数天后不见了,明年沟那边的林地也没了,短短几年时间,家乡山上大树都不知上哪里去了,我只知道,它们都进各家各户的火塘里。而今,1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集体林还是没有长大成当年记忆中的模样。

火塘,在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刽子手”。

近年来,随着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家乡群众纷纷选择进城打工。如今,我们再也见不到冬季的清晨一起邀约上山砍柴的亲朋好友,再也见不着山坡上那一群群拉着柴火回家的水牛队伍。一段历史,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近年来,家乡的火塘迎来了第二次改革。路变成了水泥路,沟成为了水泥沟,家家户户盖上了砖房,太阳能、冰箱、电磁炉、液化灶走进更多的农村家庭。小院内的客厅厨房里,铺上了干净卫生的瓷砖,“高大上”的节柴火炉也逐渐走入每个家庭。蚕桑枝、秸秆等成为家乡“火塘”的新宠,新的能源正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而今,家乡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已经很少有人再去盗伐林木。初春的山坡上,野草丰茂,树木葱郁,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火塘正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我们深信,家乡未来的树会更绿、水会更清,“土火塘”也将会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泰君)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