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六十载 高原硕果香 60是一个数字,它可以是时间、年龄甚至是历史。对于迪庆的教育事业来说,60意义非凡。 1957年9月13日,迪庆藏族自治州诞生了。一路走来,风雨兼程。60年前,由于历史原因,迪庆地区基础教育事业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解放前,全州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9%,文盲率高达97.3%,每万人中只有2.7人识字。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影响了迪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60年来,我州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各级政府把科教兴国、教育兴州,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州上下掀起了办学高潮,基本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教以育人为责”的育人环境,如今,全州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中小学软、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全州教育事业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强基础壮队伍 兴教育,强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民族教育发展,资源配置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如阵阵春风,滋润着迪庆。高原地区教育迎来投入最多、政策优惠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成了一批教学、生活、活动和卫生设施配套齐全、办学条件基本达标的寄宿制学校,教育信息化覆盖了边远民族地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共建共享。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做到 “一无两有”,即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同年,迪庆对全州中小学校舍作统计:小学校舍危房面积23259.8平方米,中学校舍危房面积48755平方米。校舍建筑多为 7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次年,全州小学校舍危房面积增至44592.47平方米,占全州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的 34%;中学校舍危房面积增至5704平方米,占全州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的19%。州、县有关部门按 “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负担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点”的办法, 集中财力人力排除中小学危房。 改革开放以来,迪庆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和规模、办学软硬件,还是受教育程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过去低矮破旧的校舍被窗明几净的现代建筑所代替,校舍成为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物。 2009年至2012年,我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办教育,全州完成教育基础设施投资19.56亿元。 记者在州藏文中学看到,图文信息楼、综合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宿舍整齐排列在宽敞明亮的校园,学生在安装着暖气设备的教室里认真学习。 近年来,州发改、财政、旅游等部门全力支持教育项目申报并提供资金支持;国土、交通、住建、林业、水务、供电、供热、路政等部门积极参与学校建设,承担了校园道路、教师廉租房、供热、供水、供电、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全州干部积极捐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截至2016年底,我州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1160418.42平方米,小学生均拥有校舍面积17.07平方米,中学生均拥有校舍面积24.2平方米。 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州境内教师来源主要靠省内外各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有一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从社会上吸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即由民办转公办的教师。目前,全州有教职工5028人,其中,专任教师4340人。 近年来,迪庆积极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加大教师招聘力度,配齐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学科专业教师,选派州内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到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优先安排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到省内外优质学校学习培训,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到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积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和信念,修身正已,以身作则,脚踏实地、潜心教学。结合沪迪、昆迪教育对口帮扶合作项目的实施,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为新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和通道,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学习深造的机会,着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让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职称、薪酬向乡镇、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的机制。加快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保障范围。 如今,无论走到州内哪一座县城,书香四溢、绿色环抱的校园,永远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均衡发展百姓受益 “我的孙女在镇上的幼儿园上学,从我们村到镇里需要30分钟的路程。”家住奔子栏镇夺通村的尼玛拉姆说,在离家这么近的乡镇能上这么好幼儿园,以前可不敢想。 过去,迪庆教育发展不太均衡,农村学生想上个好的学校、幼儿园,要跑到城里,城里的孩子想上个好的学校,往往要选择离家较远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我州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投入力度,调配各类教育资源,建齐各种功能部室,增加学校绿化面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7所,职业初中1所,小学35所,幼儿园5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 为改变校点分散、教学质量较低等难题,近年来,我州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分散向集中、由巩固向提高、由普及向优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2009年底,我州启动以集中办学为重点的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成为当地教育史上实施专项政策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全州采取“撤、并、建”等措施,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提高办学的集中度,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维西县永春乡白帕中心完小三年级的彝族学生沙志清和同学们通过远程教育平台聆听北京名师的授课,10岁的沙志清闪着大大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听讲,唯恐不小心错过老师的重要讲解。 沙志清家在离白帕完小13公里的锅底塘村民小组,那里山高路远,只有49户人家。为解决锅底塘十几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维西县教育部门在当地聘请一个稍有文化的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两年前,沙志清还在锅底塘一师一校里和大小不一的孩子们集中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上课,实施集中办学后,沙志清来到中心完小接受教育。沙志清上学环境的改善是我州实施集中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7年初到2011年,我州近5000名小学生不用交一分钱,从边远的“一师一校”“两师一校”教学点转到校舍安全、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乡镇中心完小就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惠民政策暖人心 80多岁的扎西尼玛老人住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诺西村,他感叹道:“现在的孩子读书太幸福了,学费不用交,还可以拿补助,学校的吃住条件比家里还好,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老人的孙子在纳赤塘小学就读,按照我州“两免一补”政策,孙子每年有1600元的生活补助,政府每年还拿出钱让他参加了中小学学生平安保险。 扎西尼玛说,以前村里也有小学,但校舍破旧、办学条件很差,现在的纳赤塘小学校园整洁、教师素质高,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生活保育员照顾低年级学生生活起居。他说,看望孙子那天,特别留意了食堂的伙食,有十多样菜,品种丰富,看见孙子身体很好,他很高兴。“看见孩子们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做家长的就能安心投入生产,有党的关心和支持,家里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老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受到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实施的“两免一补”、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集中办学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让藏区农牧民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 从2007年3月1日起,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提高到:农村及城镇低保家庭小学生每年补助1600元,中学生每年补助1700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可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还免除学费。在雪域高原,各族群众在教育惠民政策中得到实惠,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州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学前2年、义务教育9年、普通高中3年实行免费教育。在原有的教育惠民政策基础上,将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扩大到学前两年,高中学生生活补助提高到3000元/生/年。全年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惠及学生46160人。补助标准学前两年1500元/生/年,1至6年级2700元/生/年,7至9年级2900元/生/年,高中3000元/生/年,中专2900元/生/年,大专2900元/生/年,全年投入资金12203.96万元。 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州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39847名学生每天享受免费营养午餐。这也是继“两免一补”“农村寄宿生补助”后,我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到的又一重大惠民政策。 以香格里拉市为例,自2012年4月1日起,全面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全市各校学生吃上可口的营养餐。 香格里拉市纳赤塘小学共有689名学生,学校针对全寄宿制办学特点,结合民族地区和农村饮食习惯、学生身体发育需要,对学生一日三餐生活做了比较科学的安排。实施营养餐计划后,该校午点的搭配改为每天均有水果或豆浆供应。为了让学生吃得更健康更有营养,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菜谱,并与菜农签订供应合同,保证菜品新鲜营养。香格里拉一中为了实施好营养餐计划,保证学校食堂饭菜质量好、数量足、品种多,学校从学生的早餐抓起,每天供应新鲜牛奶。为了保证牛奶、饭菜质量,学校对牛奶、蔬菜、肉类的供应进行了招标。拥有900多名学生的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中心完小启动营养餐计划后,对学校食堂进行整改,学校早餐实行鸡蛋、馒头、酥油茶交替供应,午餐改为两菜一汤,晚餐一荤一素一汤,课间操时间为学生提供应季水果,实行蔬菜水果合理搭配。该校考虑到学生晚餐与次日早餐之间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期,每晚还为学生提供面包。 “吃得比家里好多了,每顿两菜一汤,每餐都有肉。”在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读六年级的杨红春开心地说。 杨红春家有4口人,父母在家务农,她和妹妹读书,家庭困难。“给家里减轻了很多负担,可以让她安心地读书。”杨红春的父亲杨红军说。 一座座崭新的学校、一项项璀璨的荣誉,犹如一个个催人奋进的音符,展示着迪庆教育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迪庆教书育人田园里的棵棵藤蔓结满累累硕果。(王瑄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