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绘新图
伍文忠看望木学义老人。
项文——与土鸡为伴的苗族小伙。 三月的金沙江畔桃花盛开、麦香四溢。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组和村“三委”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打响脱贫摘帽攻坚战,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抢渡金沙江经过的金江镇兴文村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扎根扶贫点的驻村工作组 3月9日上午10时,记者与香格里拉市林业局农村能源工作站工作人员到金江镇兴文村采访。遇见驻村工作组组长、市林业局副局长伍文忠,这位与林业、农业、农民有不解之缘的藏族汉子谈起“挂包帮”“转走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感触很多。 “政策好、措施实、力度大、实惠多、群众喜。” 伍文忠用几句简练的话表达了精准扶贫工作成果。驻村一年来,他扎根农村,与当地各族群众打成一片,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 兴文村平均海拔1980米,有耕地6040亩、林地66222.5亩;12个村民小组673户2452人,居住着纳西、白、藏、普米、回、苗、傈僳、汉等8个民族;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村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58名。说起村情家底,伍文忠如数家珍,自2015年8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驻村工作组、村“三委”和村民代表一起入户走访调查,实施“挂包帮”“转走访”“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按程序和标准精准识别贫困户123户456人,贫困率18.59%。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兴文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三村七进一行动”工程,村组道路、安全饮水、人居住房、学前教育、通信网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险、经济收入等“三农”各项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 伍文忠说:“说起这些,不免笼统,不如我带你们到处走走看看,重点了解几户依靠产业脱贫的典型。” 耄耋老人圆了安居梦 从兴文村委会穿过乡村小道,我们来到天吉二组一所平房围成的小院。伍文忠推门喊:“阿老(方言,对年老男性的尊称,同“爷爷”)在家么?”一位老人从装修一新的房屋里慢慢走出来:“在咧!”伍文忠快步走过去,拉着他的手说:“阿老,记者来采访,你有什么心愿可以与记者说说!” 老人招呼我们落座。他家的客厅不大,摆放着1台液晶电视机、一组实木沙发,显得有点拥挤。老人说:“政府给了5万元安居补助,姑娘姑爷出资一部分建起了新房,还买来了家具,我住上了这辈子最好的房子。”老人叫木学义,纳西族,今年84岁。 木学义说:“我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解放前,家里有几架地几头耕牛,每天起早摸黑做农活,温饱也难解决,生活很苦。那时去丽江、中甸要翻山越岭走几天,当年红军就是靠木船渡过金沙江,步行翻越雅哈雪山进入中甸的。解放后,从大集体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家门口建设了公路、架起了江桥,交通方便了。”老人的老伴去世得早,留下3个姑娘,他忙田里的活,又要供她们上学,实在没有能力建房。2009年,房子没法居住了,他上山砍木料准备建房,但没有钱,木料拉到家里被日晒风吹雨淋全部烂了。后来,3个姑娘先后出嫁,但老人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现在,我还种点蔬菜,有国家发给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一个人还能过日子。” 木学义在实现安居梦的同时对今后的生活也有几分忧虑。 伍文忠他安慰老人:“你老安心吧,吃好喝好,心情好、身体好最重要,有什么情况,工作组也会想办法帮助你。” 凤鸣山坡唱一曲致富调 告别老人,伍文忠邀我们坐上他的私家车,去2公里以外的天吉组林下养殖场。 2016年,市交通局、市扶贫办投资206多万元,在兴文村所属礼都片区、保太村民小组新建进组硬化路6.5公里。行驶在弯弯曲曲又狭窄的硬化路上,汽车需要小心会对头车辆和避让牲畜。硬化路终点是一段下坡土路,路面不平,杂草丛生,伍文忠把车停放在一块平地上,大家下车步行。 “村组道路仅宽3米,弯道多。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买车的人家越来越多,有的还买了轿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怎么争取资金、重新规划、拓宽道路还是个问题。”伍文忠考虑起将来的发展。 我们沿山梁往上爬,突然山坡台地上跑来一群黑骨小土鸡,它们唱着欢歌展开翅膀向我们奔来。 爬上山坡台地,一大群黑骨鸡、土鸡围在一个苗族小伙子身边啄食喝水。 “项文,我们来看你啦。”听到声音,小伙子转身过来,对声音更为敏感的土鸡如波浪滚滚奔涌过来,围着我们转,“叽叽咕咕”之声不绝于耳,着实让人惊喜。 项文带我们参观他的养殖场,他的母亲在一旁切菜、拌和包谷面准备鸡饲料。初创的林下养殖场还比较简陋,这是他家的一块3亩退耕还林地,田里的核桃树有一人多高,鸡舍有60平方米。山坡台地缺水,项文每天开着三轮车到谷底拉水喂鸡。为了解决供水问题,项文爬到周围山地查看,找到了距离养殖场1公里的水源,供水管道刚铺设完成,还没有建设水池,一时还不能用。 2015年底,工作组在走访贫困户时就了解到项文家的情况,项文在外务工应该可以脱贫。 2016年春节刚过,伍文忠却接到项文母亲的电话:“我家项文不想出去打拼了,想回乡发展。工作组帮扶持一下,看搞什么好。”群众有诉求,工作组有责任。伍文忠立即到项文家了解情况。 原来,项文已31岁,在外面酒店做事,后来又到工地搞电焊,苦活做了不少,但赚钱不多,眼睛被电焊火花灼伤视力下降。另外,父母逐渐老了,也需要有人就近照顾。一家人商量后,觉得项文还是回来发展好,但没有经济来源,没法脱贫致富,项文也不甘心,又苦于缺资金项目。 伍文忠结合林业扶贫政策和他家耕地、劳力等特点,帮他家分析,建议发展林下养殖业,开办一个养殖场。一家人都认为这个办法好,有决心发展好养殖业。伍文忠向市林业局班子汇报,与挂包帮扶单位富滇银行香格里拉分行联系协调,一起扶持资金8000元,用于鸡舍、围栏等建设和购买鸡苗。富滇银行还考虑为他提供低息贷款,养殖800只鸡,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还打算收购出栏生态鸡。 生性憨厚、踏实肯干的项文在父母协助下,上山平整场地,买来钢板等材料,自己焊接拼装,建设鸡舍,买来鸡苗,走上了回乡创业路。养殖场从2016年6月开办,现在有黑骨鸡200只、土鸡60只。土鸡已长到2斤多,要到4斤多才出栏,可以卖到16元1斤。脱贫希望正在项文的脚下延伸,他正准备新增养殖200只,努力实现规模效益。 【记者手记】 农村青年群众如何脱贫致富,一是走出去,在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读书和打工,学知识、长见识,找到合适的岗位,获得经济收入。二是回乡创业,做现代农民,主动融入家乡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专业技能、开发家乡资源,努力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实现增收脱贫。体验过前者,选择了后者,我们期待项文的喜讯。(张锦明)
在发展养殖业中走上致富路的村民王树仙。 3月10日下午14时,我们到金江镇兴文村天吉四组,在金江公路西侧一排新建的房屋里,透过半敞开式的墙壁,就能看到穿着学生式蓝色夹克、运动裤的纳西族妇女王树仙正在猪圈里给猪喂白菜和包谷,一群膘肥的长白猪欢叫着争相抢食。 “得到1.5万元精准扶贫资金支持,我与父亲买砖买水泥,用路边的一块包谷地,自己动手砌墙打地皮,盖起了160平方米的分隔式猪圈发展养殖业,为了用有限的资金办成一件事,每一块砖都是我和父亲自己搬、自己砌,一年来成效相当满意,已经卖了三四批肥猪,昨天刚刚卖了7头猪,每头1150元,收入8050元。明天又有几头大母猪要产‘小宝宝’的样子,我要赶紧打扫好圈舍卫生,迎接小生命的到来。” “王树仙是依靠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发展产业、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榜样。”兴文村驻村工作组组长伍文忠由衷地赞扬她,“王树仙家属于因学致贫,我们结合她家特点,扶持发展养殖业,规模不大但实用,除了养猪,还养鸡。” 我们穿过公路进入她家,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东侧菜地里,一群土鸡悠闲地在桃树下啄食,还有体态高耸的鹅“嘎嘎”叫着。“我家养的土鸡现在有280只,别看个体小, 我用传统方式饲养,销售不成问题,每市斤能卖到23元,鹅蛋每个可以卖5元。我还烤酒,生产农家乐,一年也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王树仙毫不保留地说出了她的经济收入。她说,前几年她家要经常借钱才能维持生活,近年收入连年增加,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 王树仙今年40岁,在她的脸上看到的是自信和幸福,看不出她经历的磨难和承担的重负。 9年前,王树仙的丈夫因车祸去世,赡养3位老人、抚育2个孩子的责任压到了她的肩上。吃苦受累,她都默默承受。如今,一位老人三年前去世后,还有七旬父母与她一同生活。一个孩子在上初中、一个孩子在下关上高中。“上高中的孩子原来在县城上初中,年年学习成绩排第一名,而转到条件更好、教学水平更高的下关上高中,600多名学生中,学习成绩却落到倒数。但孩子很上进,今年,学习成绩已经排在班里39名、级里79名。”说起孩子,王树仙一脸自豪。 【记者手记】 扶贫扶志不是越扶越贫,而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是外因,扶贫对象自觉自愿自立是内因,只有扶贫对象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激发活力、增强造血功能、主动作为、踏实肯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在王树仙的身上,蕴含了农村妇女朴实、勤劳的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妇女自信、自立、自尊、自主的创业拼搏精神。(张锦明) 发展特色产业谱写脱贫之歌 采访了养殖户,再去了解种植户。乡村道路两边,垃圾焚烧池里冒出一阵阵青烟,有的村民在路边铲垃圾,有的在地角割杂草。 我们来到礼都四组李炬勋家,土木结构的四合院里一台挖机正在施工,得到政府提供的3万元危房改造资金,李炬勋拆除一栋旧房,要建设更为牢固的砖瓦房。李炬勋带着我们来到金沙江畔绿悠悠的一片农田,其中一块就是李炬勋的,“改种独蒜后,每亩纯收入可达7000元。” 李炬勋拔出一棵快成熟的独蒜说:“蒜台和蒜头分开销售,市场行情好,收入高。” 驻村工作组组长伍文忠说:“李炬勋用最好的地,种了4亩独蒜,政府扶持了1万元,自己出资1万元,购买独蒜苗,待全部成熟,由香格里拉礼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李炬勋家属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精准扶贫户,通过产业扶持,可以实现脱贫。” 接着,我们来到正在建设的已种植95亩10450棵石榴的软籽石榴基地。一棵棵刚种植的软籽石榴挺立在一个个土坑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荒地上, 村民正在挖坑,准备种植。 “金江上江一线,是香格里拉气候最好的地方,传统农作物丰富,广泛种植大米、包谷、蔬菜、水果,但不成规模,同质化严重,家家都种植一点,家家都卖不出好价格。这里没有知名景区景点,旅游带动不明显,只有在特色种植养殖上下功夫,才能实现增收。”伍文忠说,林业部门通过考察,从永胜、宾川等地引进软籽石榴。软籽石榴,1986年从突尼斯引进我国,适宜红、白土地生长,是目前我国最优质的石榴品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具有汁水多、甜度高、果红色美、果仁特软等特点,经济效益显著、前景看好。 驻村工作组与天吉四组群众沟通动员后,群众愿意腾出部分包谷地,再开发一些荒地,种植软籽石榴,目前,正在推广种植。伍文忠介绍,该石榴品种栽植第二年可部分开花结果,第五年进入丰产期,村民有望实现增收。计划把这里打造为经济林示范基地,取得经验和效益后在金江、上江推广。 据了解,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香格里拉市林业局把精准扶贫作为主业以外的首要任务,广泛发动,制定帮扶方案,压实政治责任,72名干部职工分别挂钩73户精准扶贫户,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进村找“亲戚”,帮助挂钩联系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解决生活生产遇到的困难问题。据市林业局长杨林和党委书记和玉龙介绍,仅一年多时间,该局干部职工带着真情办实事,主动作为,捐款捐物折合资金10多万元,看望慰问挂包帮联系户,并通过上级部门产业发展资金和其它挂包部门资助,向兴文村精准扶贫户发放了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28.4万元,预计村民增收200余万元。以村内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扶持45家生猪养殖户;扶持15家养羊户;扶持11家养鸡户;扶持6家养牛户;扶持15家烤烟种植户;扶持8家大蒜种植户;扶持2家特色种殖户。 为搞好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投资64.3万元建设643眼小型垃圾焚烧池;投入12.6万元,帮助126户村民安装太阳能、补助户均1000元;生态保护方面:在123户精准扶贫户中聘请59名看山员,每年人均巡山补助1万元。发动精准扶贫户参与森林抚育和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从中每户得到500元至800元的收入。为促进林产业发展,还试验种植蓝莓、莴笋等,已向村民发放种植3万多株石榴、油橄榄、核桃等树苗。 经过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全村共计脱贫120户、447人,未脱贫的还有3户9人,贫困率降为0.367%,低于贫困村要求的3%。香格里拉市林业局长杨林和党委书记和玉龙表示,脱贫只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很艰巨。下一步,将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创新举措,狠抓产业扶贫,确保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记者手记】 回望金沙江畔兴文村,江水奔腾,群山环绕,田野葱郁,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点燃红军长征播下的火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动力改变着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金色的梦想,创造属于新一代农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一个微小部分,犹如奔腾东去的万里长江中的一朵浪花,却展示了迪庆香格里拉人民的精神面貌。(张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