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金沙江畔桃花盛开、麦香四溢。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组和村“三委”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打响脱贫摘帽攻坚战,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抢渡金沙江经过的金江镇兴文村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 name="description">

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文村脱贫攻坚见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14 15:24:10

脱贫路上绘新图

伍文忠看望木学义老人。

项文——与土鸡为伴的苗族小伙。

三月的金沙江畔桃花盛开、麦香四溢。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组和村“三委”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打响脱贫摘帽攻坚战,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抢渡金沙江经过的金江镇兴文村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扎根扶贫点的驻村工作组

3月9日上午10时,记者与香格里拉市林业局农村能源工作站工作人员到金江镇兴文村采访。遇见驻村工作组组长、市林业局副局长伍文忠,这位与林业、农业、农民有不解之缘的藏族汉子谈起“挂包帮”“转走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感触很多。

“政策好、措施实、力度大、实惠多、群众喜。” 伍文忠用几句简练的话表达了精准扶贫工作成果。驻村一年来,他扎根农村,与当地各族群众打成一片,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

兴文村平均海拔1980米,有耕地6040亩、林地66222.5亩;12个村民小组673户2452人,居住着纳西、白、藏、普米、回、苗、傈僳、汉等8个民族;2016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村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158名。说起村情家底,伍文忠如数家珍,自2015年8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驻村工作组、村“三委”和村民代表一起入户走访调查,实施“挂包帮”“转走访”“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按程序和标准精准识别贫困户123户456人,贫困率18.59%。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兴文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三村七进一行动”工程,村组道路、安全饮水、人居住房、学前教育、通信网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险、经济收入等“三农”各项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效。

伍文忠说:“说起这些,不免笼统,不如我带你们到处走走看看,重点了解几户依靠产业脱贫的典型。”

耄耋老人圆了安居梦

从兴文村委会穿过乡村小道,我们来到天吉二组一所平房围成的小院。伍文忠推门喊:“阿老(方言,对年老男性的尊称,同“爷爷”)在家么?”一位老人从装修一新的房屋里慢慢走出来:“在咧!”伍文忠快步走过去,拉着他的手说:“阿老,记者来采访,你有什么心愿可以与记者说说!”

老人招呼我们落座。他家的客厅不大,摆放着1台液晶电视机、一组实木沙发,显得有点拥挤。老人说:“政府给了5万元安居补助,姑娘姑爷出资一部分建起了新房,还买来了家具,我住上了这辈子最好的房子。”老人叫木学义,纳西族,今年84岁。

木学义说:“我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解放前,家里有几架地几头耕牛,每天起早摸黑做农活,温饱也难解决,生活很苦。那时去丽江、中甸要翻山越岭走几天,当年红军就是靠木船渡过金沙江,步行翻越雅哈雪山进入中甸的。解放后,从大集体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家门口建设了公路、架起了江桥,交通方便了。”老人的老伴去世得早,留下3个姑娘,他忙田里的活,又要供她们上学,实在没有能力建房。2009年,房子没法居住了,他上山砍木料准备建房,但没有钱,木料拉到家里被日晒风吹雨淋全部烂了。后来,3个姑娘先后出嫁,但老人不愿意离开这块土地。“现在,我还种点蔬菜,有国家发给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一个人还能过日子。” 木学义在实现安居梦的同时对今后的生活也有几分忧虑。

伍文忠他安慰老人:“你老安心吧,吃好喝好,心情好、身体好最重要,有什么情况,工作组也会想办法帮助你。”

凤鸣山坡唱一曲致富调

告别老人,伍文忠邀我们坐上他的私家车,去2公里以外的天吉组林下养殖场。

2016年,市交通局、市扶贫办投资206多万元,在兴文村所属礼都片区、保太村民小组新建进组硬化路6.5公里。行驶在弯弯曲曲又狭窄的硬化路上,汽车需要小心会对头车辆和避让牲畜。硬化路终点是一段下坡土路,路面不平,杂草丛生,伍文忠把车停放在一块平地上,大家下车步行。

“村组道路仅宽3米,弯道多。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买车的人家越来越多,有的还买了轿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怎么争取资金、重新规划、拓宽道路还是个问题。”伍文忠考虑起将来的发展。

我们沿山梁往上爬,突然山坡台地上跑来一群黑骨小土鸡,它们唱着欢歌展开翅膀向我们奔来。

爬上山坡台地,一大群黑骨鸡、土鸡围在一个苗族小伙子身边啄食喝水。

“项文,我们来看你啦。”听到声音,小伙子转身过来,对声音更为敏感的土鸡如波浪滚滚奔涌过来,围着我们转,“叽叽咕咕”之声不绝于耳,着实让人惊喜。

项文带我们参观他的养殖场,他的母亲在一旁切菜、拌和包谷面准备鸡饲料。初创的林下养殖场还比较简陋,这是他家的一块3亩退耕还林地,田里的核桃树有一人多高,鸡舍有60平方米。山坡台地缺水,项文每天开着三轮车到谷底拉水喂鸡。为了解决供水问题,项文爬到周围山地查看,找到了距离养殖场1公里的水源,供水管道刚铺设完成,还没有建设水池,一时还不能用。

2015年底,工作组在走访贫困户时就了解到项文家的情况,项文在外务工应该可以脱贫。

2016年春节刚过,伍文忠却接到项文母亲的电话:“我家项文不想出去打拼了,想回乡发展。工作组帮扶持一下,看搞什么好。”群众有诉求,工作组有责任。伍文忠立即到项文家了解情况。

原来,项文已31岁,在外面酒店做事,后来又到工地搞电焊,苦活做了不少,但赚钱不多,眼睛被电焊火花灼伤视力下降。另外,父母逐渐老了,也需要有人就近照顾。一家人商量后,觉得项文还是回来发展好,但没有经济来源,没法脱贫致富,项文也不甘心,又苦于缺资金项目。

伍文忠结合林业扶贫政策和他家耕地、劳力等特点,帮他家分析,建议发展林下养殖业,开办一个养殖场。一家人都认为这个办法好,有决心发展好养殖业。伍文忠向市林业局班子汇报,与挂包帮扶单位富滇银行香格里拉分行联系协调,一起扶持资金8000元,用于鸡舍、围栏等建设和购买鸡苗。富滇银行还考虑为他提供低息贷款,养殖800只鸡,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还打算收购出栏生态鸡。

生性憨厚、踏实肯干的项文在父母协助下,上山平整场地,买来钢板等材料,自己焊接拼装,建设鸡舍,买来鸡苗,走上了回乡创业路。养殖场从2016年6月开办,现在有黑骨鸡200只、土鸡60只。土鸡已长到2斤多,要到4斤多才出栏,可以卖到16元1斤。脱贫希望正在项文的脚下延伸,他正准备新增养殖200只,努力实现规模效益。

【记者手记】 农村青年群众如何脱贫致富,一是走出去,在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读书和打工,学知识、长见识,找到合适的岗位,获得经济收入。二是回乡创业,做现代农民,主动融入家乡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专业技能、开发家乡资源,努力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实现增收脱贫。体验过前者,选择了后者,我们期待项文的喜讯。(张锦明)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