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深入某村寨采访,在精准扶贫宣传语中看到这样一个标语:“好政策不养懒汉”,感悟颇多。 时下,我州精准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村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素质提升等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能力素质提升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了“造血能力”,激发了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精准扶贫工作给农村注入了新活力,改变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真是大快人心,可喜可贺。 然而,村里还有一些人“等、靠、要”思想严重,贫穷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大讲客观原因,如自然环境限制了、发展条件不具备等。某村总支书记讲起村里的一个单身懒汉,每天睡到午后,隔壁60多岁的老人出工了,他还不起床。“小钱看不起,大钱赚不着”,每天游手好闲,心里总是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打着如何向“ 上面 ”要钱的小九九,三天两头往村委会跑,或伸手要钱,或打听各项惠农政策,好像贫穷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如果村里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与村干部和群众闹别扭。他尽享国家的各项政策,年年是村里的特困户和重点帮扶对象,但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政策扶持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俗话说“打铁还要本身硬,”群众要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勤劳致富观念,增强自已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意识。 为此,笔者认为,要加强政策激励,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支持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兴业,避免政府包干包办、大包大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充分发挥群众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信心和责任心。在精准扶贫中,要让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出资出力,摒弃两眼向上的思想,让扶贫动力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让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脱贫致富。任何政策的实施,外援只能是“输血”,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才是关键,只有让群众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渔”,才能有效避免脱贫摘帽后再返贫。(陈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