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网讯 (记者 张锦明) 今年以来,州农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思路和举措,扶持产业与精准脱贫实现双推进。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该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和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实行一把手扶贫目标责任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为抓手,积极引导群众科学发展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将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努力实现“输血式”扶贫模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做到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根据《迪庆藏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和各县(市)《“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着力提升特色农业效益,逐步形成高原坝区以青稞栽培、马铃薯种薯繁育、反季蔬菜基地建设、野生菌采集和特色畜禽养殖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带;山区、二半山区以中药材、豆类种植和肉牛、肉羊、土鸡养殖为主的优势产业带;河谷地区以葡萄、冬青稞、烟叶、油菜、核桃、油橄榄、优质水稻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的优势产业带,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注重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依托“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品牌效应,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打造“生态、安全、优质”香格里拉农产品品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规模集群发展区域。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升特色农业效益,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推动高原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提升贫困群众能力和素质。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贫困村分布,把精准贫困户、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能手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开展特色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的培训,强化政策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劳动技能提升,升华思想观念,增强脱贫愿望,通过提升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快速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效增收。 切实做好挂钩扶贫,打造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扶贫点特色产业。州农牧局“挂包帮,转走访”扶贫点有三个村委会,即维西县叶枝镇倮那村、拉波洛村和保和镇拉河柱村。立足各挂钩扶贫点的特色优势资源,调整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在扶贫点安排200万元的专项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发展扶贫点优势产业。每个扶贫点确定1名产业扶贫工作队队长,并安排10名工作队员常驻三个扶贫点,进行产业发展指导,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在保和镇拉河柱产业扶贫工作中,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模式助推脱贫工作。积极与州县相关部门协调,实施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工程。结合拉河柱村实际,先后在托底、色妈地、麻栗坪3个村民小组建设总面积200亩魔芋示范基地,投资50余万元,在打枪坝、小马厂、树苗路上下组建设蔬菜大棚14个,在老鸦树、色妈地、吾独地3个村民小组开发和推广当地糯山药种植20亩,积极引进新品种百合种植12亩,发放种牛1头、种猪52头、种羊12只、脱温鸡苗4200羽,受益农户105户,预计年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元左右。 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和脱贫攻坚工作有关要求,引进南涧鑫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脱贫发展模式,采取“政府牵头、扶贫工作队配合、村民小组为主体、企业技术指导服务”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产业脱贫致富合力,形成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加大对永春乡的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指导力度,认真总结了永春乡集体收益扶贫做法与经验,指导永春乡编制《2016年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和《产业扶贫规划》,力争把永春乡打造成全州“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