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见证 军民情深民族和谐
80年前,一支“红汉人”的军队到达中甸藏区,他们要求全体干部战士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特别规定了十条对藏族群众的政治纪律,这对后来党的民族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8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走近历史,发现长征精神的传承依然清晰可见,高原各民族群众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信仰自由。 鼓声不断、梵音缭绕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噶丹·松赞林寺,在秋日的阳光中熠熠生辉。 记者沿着气势恢宏的扎仓大殿一侧拾级而上,只见顶层正楼内高挂着的“兴盛番族”锦幛,诉说着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迪庆时留下的那段传奇故事…… 见证—— 军民互助传佳话 “爷爷说,那一年,来了一群相当可怜的穷苦人。他们衣着破旧,有的连鞋子都没有,令人动容。”85岁的松赞林寺老僧鲁茸达吉娓娓说起当年红军和寺院的情缘。 1936年4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从丽江渡过金沙江进入迪庆藏区境内。对于人生地不熟的红军来说,将面临又一场特殊的考验。为顺利通过藏区,完成筹粮整训和北上任务,红军通过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的宣传,让归化寺(即松赞林寺)僧侣对红军有了初步的认识。该寺松谋活佛派夏拿古瓦作为代表与红军联络,贺龙请他转告藏族同胞,红军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保护僧侣和大家的安全等。 5月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应邀来到松赞林寺,受到僧侣们的热情欢迎。贺龙对八大老僧说:“红军是中国的革命军队,是为各族人民的解放路过中甸藏区,是番族人民的好朋友。寺院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很大,我们表示感谢。”并亲笔题写锦幛赠送给松赞林寺,意在祝愿藏族人民繁荣昌盛。松赞林寺方面当即表示拥护红军,将给予红军筹粮支持。随后寺院打开3个粮仓,拿出2000多斗粮食(约6万余公斤)卖给红军,还为红军筹集了牦牛肉、红糖、粉丝等食物。当红军离开迪庆北上时,寺院派出80余人沿途接洽疏通关系。 红军走后,松赞林寺将所赠锦幛、文件、礼物等视为珍宝,妥善保存,留下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美好佳话。如今,贺龙亲笔题写的锦幛作为国家级文物,珍藏于国家军事博物馆。 “当时,寺院在小街子村的草地上搭了一个大棚子,青稞倒在上面堆成一座小山包。刚开始,红军还不会把青稞炒了磨面,直接就煮来吃。”鲁茸达吉的爷爷也是松赞林寺的僧人,曾亲历过这段历史。在往后的岁月中,老人常常感慨:“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尊重宗教信仰,任何人不准随意进入寺院,更不会拿寺院和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80年来,民族团结的薪火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雪域高原上开出了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我们僧侣在为祖国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发自内心地爱国爱教。”缓步走进扎仓大殿,该寺事管会常务副主任丹春热忱地介绍了各级各部门支持寺院建设的情况。“一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寺院的建设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比如2012年完工的扎仓大殿保护性重建工程,投资额就达到1.4亿余元。”丹春说,迪庆州还为僧侣解决了医保、低保、房保和意外保险等,各驻地部队也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僧侣排忧解难。 传承—— 军民融合促进步 在香格里拉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有着“月光之城”美誉的千年独克宗古城是迪庆旅游热点之一。 2014年“1·11”火灾发生后,迪庆军分区第一时间赶赴火场一线,拆除着火商铺木质屋顶,建立防火隔离带,抢运周边商铺贵重物资,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大火扑灭后,他们又成立心理服务队和物品抢救队,执行善后“三清”规定,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城原貌,拭去了月光城的累累伤痕。在很多藏民心目中,他们正是当年红军的传人,驻守高原的“红色传承者”。 80年来,“穿一身军装,保一方平安”,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成为红军传人许下的铮铮誓言和一直践行着的庄严承诺。迪庆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杨理智说:“作为新一代的高原革命军人,官兵们多年来始终不忘自己的光荣使命,通过开展‘学讲民族语言、学跳民族舞蹈’,让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融相承,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官兵共识,让推动‘双拥’工作成为自觉行动。” 近年来,迪庆军分区在开展“军人和僧人、营院与寺院”互访活动中,先后发放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单10000余份,进村入寺入户做工作200余次,定期为僧侣和群众送医送药并宣讲政策法规,形成了“话团结、送健康、促和谐”的良好环境,促进了迪庆的稳定和谐。 “视人民为亲人,以驻地为故乡。”在雪域高原,官兵们早已把打造美丽藏区当作己任,做参加支援地方建设的实践者。为更好地传承优良传统,迪庆州委、州政府和军分区在贺龙临时指挥部“中心镇公堂”原址上投资1599万元,修建了红军长征博物馆,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开展“寻访红军足迹、聆听红军故事、争当红军传人”的活动,组织党政军领导干部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艰苦岁月,激发党员干部革命斗志。 “在新兵入伍、重大节日,军区独立营都要开展‘为第二故乡做贡献’专题教育;在老兵退伍之际,都要邀请地方人员参加退伍仪式,共叙军民鱼水深情,积极营造军政军民团结良好氛围。”杨理智说,独立营以《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依据,教育全营自觉遵守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族习俗禁忌,自觉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做。 在军地共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学生军训、军民联欢联谊等活动中,迪庆军分区以“八个一”爱民活动为平台,先后捐资助学150余人,捐款捐物20余万元,打扫城区卫生100余次,清理护城河道20余公里,植树造林10余亩,组织300余人次慰问孤寡老人,并与金龙社区建立长期结对共建关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赢得了驻地群众的拥戴,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美好乐章。 发展—— 民族团结共繁荣 9月6日,迪庆雪域高原秋风乍起,一场雨过后,纳帕海天边的双彩虹、依拉草原上的牛羊和棉花般的云朵把这里装点得如同仙境一般。 80年前,红军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爬雪山、过草地,尚没有欣赏风景的闲情雅致。然而,正是他们当年艰辛的付出,才换来了高原的宁静与美丽。80年后的今天,如高原景色一样美好的还有高原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地处松赞林景区的建塘镇解放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纳西、白等民族和睦相处的村落,各民族亲如一家,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每年藏历新年,该村除组队到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参加“欢乐香巴拉”外,12个村民小组还要轮流举办篮球赛、锅庄舞等文体活动,拉近彼此之间的情谊。 随着迪庆州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该村松赞林景区和纳帕海周边的3个村民小组,也乘势开始经营藏族手工艺品店、藏民家访和旅馆,这不仅保护和传承了藏民族的民俗、民风等原生态文化,而且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据了解,户均旅游服务收入每年约2万元,每户每年还能得到景区5000元的红利。 2013年,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省民委开始实施“3121工程”,地处滇、川两省结合部的香格里拉市洛吉乡木圣土村被列为100个示范自然村之一。项目实施后,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还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发展机遇。生活好了,村民脸上笑容多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了。如今,已开工建设的香格里拉至宁蒗泸沽湖的旅游环线正好穿过该村,而待开发的洛吉河峡谷景区就在木圣土境内,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香格里拉市属多民族共融、多宗教(教派)并存的特殊地域,境内居住着藏、纳西、傈僳等9个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共25个。”香格里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格桑纳杰说,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香格里拉市完成了1个和谐寺院、1个示范镇、4个特色村、8个示范村和300户示范户,总投资2400万元的示范点创建工作,切实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群众富、环境好的香格里拉民族特色示范村镇,为全州示范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第二轮12个项目点的创建工作正稳步有序推进。 》》》团结之乡三个民族一家亲 9月的迪庆雪域高原,狼毒花已开始绽放,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北门社区年过七旬的卓玛一家,3个民族三代人生活过得就像狼毒花一样红红火火。 卓玛老人一家三代20余口人有藏族、纳西族和白族3个民族。她有6个儿女、10余个孙辈,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栋两层藏式民房里。儿女们有的在家务农、有的在城里做生意、有的在单位上班。每当孙辈们一起簇拥在她身旁时,她的脸上总是溢满了幸福的微笑。 在现实生活中,相同民族的家庭都免不了磕磕碰碰,尤其是3个民族语言、饮食习惯和信仰都不一样,而卓玛一家3个民族三代人却把多民族大家庭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在我们家里,虽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习俗,但我都能够从信仰上、风俗上、饮食上考虑周全,安排妥当,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卓玛说:“我丈夫是丽江的纳西族,我们相恋结婚后,两人互敬互爱,共同经营着自己的家。现在各民族本是一家人,只是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不同。所以,我的儿女找别的民族相爱结婚,只要他们喜欢、幸福就行,我绝不反对!” “我家和美的大家庭,源自开明的阿妈。”她的二女儿培初说:“我找一个白族丈夫,阿妈不仅不反对,还非常支持。我们的婚礼是藏族和白族的风俗相互结合,现在我们过得很和美。” 卓玛的儿子洛桑和纳西族妻子李志和是在工作中相知相爱的。他俩结婚时,分别在男方家和女方家举办了藏式婚礼和纳西式婚礼。洛桑深有感触地说:“我父母亲勤俭持家,相亲相爱,在我们心中早已树起了各民族和睦相处一家亲的榜样。为此,在我家,婆媳、妯娌、弟兄姊妹和邻里关系都相处得十分亲近。”李志和插话道:“现在一家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处的气氛,总是让我过得很温馨。” “我家的空气里都弥漫着亲情和幸福!”卓玛情不自禁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每一户人家都是家里家外民族大团结。当农民国家还发‘工资’,儿女们各自忙碌自己的事业,孙子孙女上学国家还给补贴补助。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没有什么可犯愁的,一定要好好享受好时代、好生活。” 》》》红色记忆任继宁:长征精神鼓舞后人 谈起红军长征,作为红军后人——任弼时之孙任继宁在参加迪庆藏族自治州开展的“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美丽迪庆”主题系列活动时,感触颇多。 任继宁说,80年前,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力量,为中国革命的火种撒遍中国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到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红军长征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了我们的信念,瓦解了敌人的围剿,保存了革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奠定了创建新中国的坚实基础。 “我作为红军的后代,在为先辈的胜利而倍感自豪的同时,一直想重温这段历史。今天,这个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任继宁说,在重走长征路时,他感到兴奋和荣耀。红军在缺吃缺穿的情况下,还要与敌人周旋,甚至战斗牺牲。现在的物质生活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虽然不用为衣食发愁,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革命历史,不能忘记革命先烈为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富强所付出的牺牲和贡献。红军长征留下的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鼓励和鼓舞着后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奉献力量。” 》》》记者手记 永远的长征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80年前,红军在迪庆境内,用19天的时间先后翻越了3座大雪山,经历过2次战斗,160多名指战员长眠在迪庆高原。80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沿着红军的足迹,我们在长征的历史丰碑下纪念先烈,表达后人的崇敬,感受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红军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不忘初心。 精神永存,魂魄犹在。采访中,我们被一些故事感动着。那些长眠于此普通的、年轻的红军战士,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样子、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过雪山时,红军战士们“狂雪飘落换银衣,草鞋连踝陷三尺”的艰难令人动容;一个年轻的藏族战士为他的恋人许下心愿:离弦的飞箭绝不会回头,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同红军走到底;当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把一床新棉被交到当年帮助过红军的群众后人手中,替已经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愿时,这一80年前承诺的兑现感召着我们:长征精神仍在传承。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长征还远没有结束,对于中华民族,这,是永远的长征。(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