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 一路听 一路情——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采访手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8-02 17:10:10

2016年6月20日凌晨5时,拉萨城中大雨,我们准时出发。“我们”是5个人:在休假中被召回的总编室主任周波,记者王晓莉,儿子正在填报高考志愿关键时刻的林芝记者站站长麦正伟,刚结束拉日铁路沿线采访还未来得及休整的司机胡杰,还有我。

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格尔木,距离拉萨约1200公里,按照计划,晚上7时可以抵达。可当时正值青藏公路养护期,全线多处路段都在整修,致使我们抵达格尔木时已经是次日的凌晨5时。也就是说,我们在车上整整待了24个小时。

经过几个小时的休整,尽管筋疲力尽,我们还是迅速进入了采访模式。第一站便是青藏铁路格尔木车务段,在那里,我们认识了见证青藏铁路10年的老臧。

老臧是个老实人。也许是从来没有跟记者打过交道,接受采访时,他十分紧张,不停地冒汗。可就是这样,我们还是深深地被打动了:因为工作繁忙,老臧根本无暇顾及儿子,儿子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因为成绩不理想离家出走,可老臧正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儿子最终找回,可这却是老臧心里一道过不去的坎儿,他经常埋怨自己对孩子亏欠太多。

老臧的妻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一趟拉萨,可因为身体不好,一直未能实现。为了给妻子圆梦,老臧工作之余就用手机拍很多照片,发给妻子看。

老臧就要退休了,可他还盼着拉林铁路尽快开通,有朝一日能坐上火车去林芝看看。我们真诚地邀请他:“就算是退休,也请你一定来西藏看看,不仅是林芝,还有山南、那曲、昌都……看看这一片你为之奉献了10年的雪域大地。”

结束了在西宁和格尔木的采访,我们开始进入西藏境内。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启了“眼泪”模式,常常听着听着,泪水就不住地往外涌。

那曲地区通天河护路大队位于雁石坪镇布日卡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护路大队,全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冷时达零下40摄氏度,最大风力可达12级。护路队条件艰苦,他们的取暖设备仅仅是一件警用防寒服,天气冷得受不了时,只能通过不停地走动来取暖。因为需要长期坚守,这些小伙子连对象都很难找。全大队149人,大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可已婚的不超过30人。

旺青是通天河护路大队的指导员,今年26岁。2007年,他开始成为一名护路队员,因为长年聚少离多,妻子离开了他,他成了“单身汉”。

“总要有人来守护天路。”尽管十分辛苦,可这些小伙子的脸上不见一丝愁容,笑容时刻荡漾在他们黝黑的面庞上。临走时,他们为我们表演了特意排练的节目《天路》。他们演得格外卖力,我们看得特别认真,只是不知不觉,泪水已经滑过脸庞。

“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祖国。”这是那曲地区武警支队第七中队指导员魏海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说在通天河护路大队收获的是浓浓的感动,那么在那曲地区武警支队第七中队,我们则是被深深地震撼。

七中队负责守护的是青藏铁路138公里的无人区段,这里平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最低气温零下42摄氏度。战士们巡逻遇到风大时,为了防止被风吹走,都是几个人用背包带绑在一起,手拉手一起往前走。

这样恶劣的环境,我们猜想人员流失现象一定很严重。可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里的每一名战士无一例外都要求继续坚守在这里。25岁的刘涛来自湖北荆州,在一次训练中,不慎受伤骨折,右脚打上了钢钉,按规定可以申请调到条件更好的中队去。可刘涛执意不肯:“脚总会好的,我不想离开这里。”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百余人的中队,有着百余个感人故事。他们的年龄也就20余岁,唐古拉之巅的雪和风已经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黝黑的脸庞、青紫的嘴唇就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震撼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为铁路默默奉献的人们,还有那些生活在铁路边的群众。

那曲县一带盛产山羊,但现在到铁路沿线几乎难觅山羊的踪影。原来,因为山羊体积较小,容易钻入护栏,影响铁路安全运营,村民们就自发决定弃养山羊。“铁路带给我们幸福安康,我们也要保证铁路安全运营。”一位村民这样说道。

那曲县罗玛铁路护路联防大队共有156名队员,有一半都是党员、团员,这在全区铁路护路队中都十分罕见。是什么原因?罗玛镇12村村主任白玛曲扎为我们解了密。原来,护路队员工作艰苦,待遇偏低,村里的党员自发带头参加护路队,为护路作贡献。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情。十几天的采访,我们能记录的只是和青藏铁路相伴10年的那些人、那些事的冰山一角。很庆幸能作为一名记者,用笔记录下这些点点滴滴。他们是“天路”的忠诚守护者。守护,他们在路上;记录,我们在路上,我们也将一直在路上。(中国西藏新闻网)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