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美 塔 城 万 事 兴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29 10:05:23

——云南省“3121”工程维西县塔城示范镇建设侧记

●杨洪程 文/图

▲维西县塔城镇哈达农庄客栈住满了游客。

▲其宗村藏红花专业合作社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兴产业的好帮手。

▲塔城热巴传承协会表演热巴舞。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热巴鼓声响彻塔城镇新建成的神川热巴传承展演广场上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云张老人一招一式,一板一拍,一丝不苟地地向热巴舞传承协会会员传授热巴舞艺术。200多名协会会员中有藏族、纳西族、傈僳族,也有汉族。无论什么民族,不管什么身份,大家都向着一个梦想聚在一起,跳起欢乐祥和的热巴舞,唱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旋律。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镇建设项目’促进了各民族团结,保护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带动了塔城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14日晚8时,在热巴舞广场观看展演的塔城镇人民政府镇长马国杰向带队前来观光旅游的昆明市西山区旅游团导游说。

塔城镇党委、政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实施好“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镇项目”,开启富民强镇新征程!

绘蓝图 抓落实

“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镇建设项目与脱贫攻坚规划同规划、同落实、同检查,以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的成就加快脱贫摘帽步伐。”塔城镇政府镇长马国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实现奋斗目标科学规划是先导,在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项目规划如期完成,绘就了美丽塔城蓝图。以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塔城为目标,编制了示范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旅游文化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及发展规划。在产业建设上,巩固发展以神川热巴为重点的民族文化,培育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以中药材、核桃为重点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基地,逐步培育壮大农特产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点、线、面“三位一体”集中建设模式,塔城民族特色,实现“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综合立体治理,确保打造一片,见效一片,受益一片。在民生保障上,坚持把民生的持续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文化难等问题,确保全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藏族热巴特色集镇建设上,围绕“突出特色,宜居宜游宜业”的定位,全力打造云南省最具藏族民居建筑风格、民族特色文化浓郁的特色文化集镇。

把蓝图变为现实,强化监督管理是推手。维西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将塔城示范镇建设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坚持每月督查一次,通报一次。县考核办将塔城示范镇建设规划项目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作为年终考核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

抓特色 兴产业

“我加入了漫寻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把原有房屋改造成具有藏族民居特色的标间4个、普间2个,标间每天1200元,普间每天400元,为客人提供藏式餐饮,今年春节以来,客人爆满,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社员七原高兴地说。

漫寻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就在启别村哈达,继七原户后,现在正在改建的还有9户。

“塔城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态好,生态农庄多,吃、住、娱乐原生态。”每年“五一”长假都来塔城观光旅游的深圳市游客张先生说。到现在,塔城境内生态农庄已经发展到23个。生态是塔城发展的基础,也是塔城最大的优势。在项目建设中,注重整合生态建设项目资金,注重生态保护,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塔城是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项目中,注重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镇政府整合资金,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腊普河、柯功河治理等工程,大力推进沼气池、太阳能、节柴灶、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替代能源的建设,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增加了森林蓄积量,2015年底,塔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87%,比三年前提高了1.5个百分点,改善塔城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塔城镇党委、政府在实施示范镇建设项目中突出产业建设,结合镇域特点和资源条件,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加强中药材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建成中药材基地3400余亩;种植核桃面积达到13900余亩,冰葡萄450亩、食用玫瑰300亩、藏红花 亩,优质稻4100亩、稻田养鱼120亩,发展中华蜂养殖示范户20户,扶持发展生猪养殖大户3户。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镇党委、政府紧紧依靠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三江并流”腹地两大品牌优势,大力传承和发展以神川热巴为重点的民族特色文化,推进热巴舞进校园、进村组、进机关活动,组建热巴舞表演队,成立热巴舞传承协会,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2015年,塔城古典热巴表演队荣获“彩云奖”,塔城古典热巴表演队获得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十七届“群星奖”比赛的机会,神川热巴这一文化名片再度蜚声海内外,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厚重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强势打造特色黄金旅游专线,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旅游及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强力拉动了群众快速增收。实施示范镇建设项目的三年是塔城镇经济跨越发展的三年,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县前茅。据统计,2015年塔城镇人均纯收入达6935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出200多元,与创建初期的2012年相比,人均纯收入净增1822元,年均增幅接近20%,超出全县平均增长幅度。

抓整合 强基础

一条长达700多米的跨江输水管道切断了扒生统群众祖祖辈辈饮用水难的历史。“我们村水源不够,以前,饮水要到江边去背,现在安逸了,自来水‘哗哗’流进家里,不仅吃上了清洌洌的自来水,而且核桃基地也有了灌溉用水。”其宗村扒生统农民卓玛的话表达了全体村民的心声。在示范镇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塔城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完成了从江东饮水到巴生统村民小组的输水管建设,结束了扒生统群众世世代代饮用水难的历史。

神川热巴演艺中心集塔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于一体。今年端午节,演艺中心迎来了建成后的第12批客人。“我退休后常常和朋友一起浏览祖国大好河山,走进热巴舞中心就像走进民族文化百花园,藏族、玛里玛撒人、傈僳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目不暇接,太好了。”来自昆明的李心怡先生的话表达了游客的心声。在推进示范镇建设项目中,塔城镇党委、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坚持“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对口验收”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镇建设。通过整合资金,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456万元,项目资金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累计投工投劳1.91万个,完成神川热巴演艺中心、塔城村一二组226户群众的民居改造工程、热巴舞广场建设等建设任务。

创平安 享和谐

“我去年来到塔城镇塔城村,租了房办起了餐馆,生意不错。塔城生态好,人更好,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最近,我跟塔城的一位藏族姑娘好上了,准备在这里安家落户。”来自湖南的个体工商户刘世忠的一席话描绘了塔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和美画卷。在实施示范镇项目中,镇党委、政府抓实教育管理,推动民族团结和谐。

和谐即美,平安即福。塔城境内有达摩寺、来远寺和柯功安曲三个寺庙,有140余名僧侣从事宗教活动,其中,塔城籍僧侣有70余人,维护稳定任务十分繁重。镇党委、政府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把创平安、促团结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投入宣传经费,组织人力物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张旗鼓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让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内植于心,外化于行,从思想深处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防线。该镇在项目区建立一支由131人组成的基层信息员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镇的情报信息采集网络格局,全镇基层组织实行党员联系僧侣制度、村组干部联系侨眷制度、干部挂钩寺庙制度、寺管会主任及组干承诺制、信息一天一报制。各村基层组织按照制度邀请僧侣召开座谈会,以诚恳的态度与僧侣们谈心,给他们讲解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村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护村队、护组队、护校队及医疗救护队,以派出所为主的力量加大了在重点区域及人员密集处的巡逻,相关力量还进行了防火灭火训练,增强了应急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了防止社会矛盾纠纷激化、扩大的预防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大“社会治安大巡防”力度,在挂钩领导的带领下,各村工作组干部深入村组、走家串户,了解村情民风,及时发现和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通过严密细致地排查和对治安形势的科学研判分析,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打击、防范、管理和调处,对突出治安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早排查、早发现、早治理”的方针,将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也不能掉队。我们希望上级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项目的投资力度,用项目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用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促进边疆和谐稳定。”塔城镇塔城村委会负责人的话表达了全镇各族群众的心声。

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挂包帮.转走访”的步伐铿锵有力,实现塔城镇各族群众过上小康社会的愿望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