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摄影群体技艺创新与香格里拉摄影主题的深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20 09:43:15

 

香格里拉网讯 (记者 余富全)迪庆州是云南省的唯一藏区,也是蜚声海内外的香格里拉旅游圣地。现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生活在社会的各层各界,有公务员、有商人、有企业职工、有农民,还有来自寺院的活佛与僧侣,摄影对他们来说,或专业,或业余,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各自摆弄着自己的“长枪短炮”,一次次惬意地按动快门,用一个个瞬间记录着大自然之美,诠释着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

1992年,国内知名的摄影家罗锦辉及香格里拉县的杨学光、方震东、何建华、徐涌涛、李林、李东红等一批摄影爱好者共同努力,成立了迪庆香格里拉摄影协会,并于2006年更名为香格里拉摄影协会,协会隶属于迪庆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现有注册会员68人,其中少数民族会员占绝大多数。

“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有得天独厚的摄影资源与协会会员的勤奋,大量会员专辑与作品发表与出版,“香格里拉摄影师群”在全国摄影界已有一定的影响。协会会员在全国乃至各类摄影比赛中频频获奖。2003年10月,协会成功地承办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与迪庆州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走进香格里拉”摄影大赛。协会曾多次组织参加全国性的摄影会展,并长期与海外摄影协会开展交流活动。协会会员曾出版了《魂系雪域》、《东巴圣地白水台风情》、《走进香格里拉》、《德钦》、《从香格里拉到北极》、《横断山高山野生花卉》、《自然迪庆》、《香格里拉湿地》、《鸟瞰三江》、《野生植物观赏》等画册与专辑。

时下,三江并流地区已成为中国精美图片的高产区。这些照片具有摄影者的真实情感以及一些骨子里的不平凡气质。香格里拉摄影群体也被云南省赞誉为“云南的三大文化现象之一”。

纵观香格里拉摄影群体的成长道路和他们的摄影作品,笔者认为,他们较好地把握了摄影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创新”,即摄影主题塑造的创新、色彩元素的运用创新、摄影功能的创新,作品因此也更好地表现深化了香格里拉主题。

一、香格里拉摄影主题的确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说法在民族地方摄影中同样可以适用。

香格里拉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内雪峰连绵,云南省最高峰卡瓦格博峰等巍峨壮丽。仅香格里拉市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达470座。峡谷纵横深切,最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峡、澜沧江峡谷等大峡谷,再有辽阔的高山草原牧场、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使迪庆的自然景观神奇险峻而又清幽灵秀。这里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仅香格里拉市境内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香格里拉”,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地拥有着詹姆斯· 希尔顿(James Hilton)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香格里拉本土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摄影主题创作环境。

香格里拉摄影群体的拍摄者们带着各种各样的质疑甚至危险闯入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场所或环境中,寄希望于求得更为新鲜的主题,从而获得更多人的好奇与关注。

事实上,每个主题都是可以选用而无优劣之分的,因为主题是客观的,而作者的表现则完全是一种主观的行为。当一个主题被质疑为俗套时,其实体现了作者自身思维和创作手段的俗套和僵化,世界摄影名作之所以深刻、动人,大多不是因为主题的选择与众不同,而是由摄影师本人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独到的见解造就而成的,大师们是在平凡朴实的主题上挖掘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摄影不管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还是一种传播手段,都需要摄影者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文化修养,每个摄影者都有自己拍摄照片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香格里拉奇特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文化,为当地摄影群体提供了诸多摄影主题的选择自由。

因此,根据不同的摄影主题,香格里拉摄影群体中出现了民俗摄影、自然风光摄影、新闻纪实摄影、野生动植物摄影等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如,1992年,在联合国首届国际环境摄影大赛中,罗锦辉的《彩泉》从来自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万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专业组冠军。这一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对当地群众每年正月温泉沐浴习俗的题材关注,罗锦辉用了10年,经过反复观察、推敲,拍出了作品《彩泉》,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带有浓郁的生活情味。他的摄影艺术也由此而达到了一个高峰。

《彩泉》题材的挖掘与开拓上,与西方雕刻理论中的情感表现理论异曲同工。按照西方传统的人物雕刻理论说法,一个好的雕刻作品要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的主题倾向,一般来说,只要能在同一作品中表现出两个以上的人的情感元素,就是能升华欣赏者的优秀作品。而在《彩泉》中,我们可以看到欢喜、发愁、恬静、害怕等人的情感元素。如天真小女孩在热水中抓着扶杆,很担心害怕的样子。中年妇女欢天喜地与同伴在水中聊天。老年妇女恬静地抱着小孙女。年青女子一个人呆在浴池中发呆,想着心事。所以,《彩泉》主题中可以说反映了4个以上人的情感主题,能够得到中外评委的看好,它的获奖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二、香格里拉自然色彩元素在摄影作品中的有机搭配

摄影的世界中充满了无限丰富和不断变化的色彩,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很多方面,而摄影色彩的准确表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色彩与构图方面,笔者认为那些鲜艳的色彩点立刻可以成为照片的趣味中心,有力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色彩最大限度地作用于构图。同时,要注意主题中色调和背景色的关系,主体的颜色比背景色更明亮、就更具效果。色彩与用光、构图时采光的方向与色彩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顺光拍摄,画面的色彩饱和、鲜艳,但色彩损失大;侧光下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强,既能表现一定的色彩,又富有质感,立体感也比顺光好。当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的时候,都会导致色彩饱和度的缺失。

传统色彩的根基(三原色)原色,又称为基色,即用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三原色分为两类:色光三原色,颜料三原色。色光三颜色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颜料三原色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

在香格里拉地区摄影,却对红、黄、绿色彩的运用较多,并且成为其摄影群体的特殊三原色。按照香格里拉各个民族信仰的说法,红、白、蓝、黄、绿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进而,在当地民族文化传统中红色代表活跃、热情、勇敢、爱情、健康、野蛮,白代表神圣、纯洁、无私、朴素、平安、诚实,蓝色代表自信、永恒、真理、真实、沉默、冷静,黄色代表智慧、光荣、忠诚、希望、喜悦、光明,绿色代表公平、自然、和平、幸福、理智、幼稚。

如迪庆日报编辑高剑平拍摄于1998年的香格里拉冬季旅游组照中,就选用了这些有代表性的色彩元素,并在图片背景、人物穿着上运用藏族特点的颜色。如名为《打篮球》一张图片,红色的藏族头巾,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远山等,再加上青稞架、土围墙等背景,极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同样的如《庄稼地积肥》、《坐拖拉机》、《吃藏式火锅》、《跳锅庄舞》等相片,都运用红、绿、黄、蓝不同的色彩,烘托出香格里拉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适度生活等精神。这一组相片后来获得了云南新闻奖专项奖。

三、香格里拉摄影作品对地方自然人文景观的存史留档作用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漫长时代里,迪庆藏族就与周围的民族有了频繁联系,各民族相互交往和影响,不仅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带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打上了甘青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滇域文化及土著民族文化汇集的烙印。迪庆是有名的森林王国,境内不仅有高原独有的云杉、冷杉、高山松、云南松等,还有各种名贵的寄生植物。在浓密幽深的原始森林中,还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如金丝猴、小熊猫、金钱豹等名贵动物就有六十多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迪庆也是野生药材的密集之地,虫草、贝母、雪上一枝蒿、珠子参等名贵中药材九百六十多种,有众多的观赏植物杜鹃、报春、百合、兰花等,此外,食用菌类植物也十分丰富,木耳、松茸、鸡纵、羊肚菌、一窝菌等一百四十七种,美味可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原始生态特色突出,雪山、草甸、江河湖泊交错分布,各种资源密集,形成了迪庆高原奇妙的自然景观和富饶的资源。正是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才有了民族手工业的特色产品。木碗、木盒、糌粑盒是迪庆民族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深受周边藏区的喜爱。其造型古朴,实用性强。同时,迪庆一年四季有传统的赛马节、弦子节、兰花节等近24个节日。

如何用影像资料保存各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成了香格里拉摄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于是,一些摄影人的摄影作品,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香格里拉摄影人扎西泽仁于2004年开始学习摄影,多幅作品在全国多家媒体杂志刊登过。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骑马、斗牛,还是收青稞、迎亲等相片,都透着浓浓的香格里拉风,为此,他的作品<<远眺卡瓦格博>>等三幅获云南、四川佳能杯数码摄影大赛优秀奖,2006年组照<<面具>>获深圳摄影学会年度佳作奖。扎西罗丹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迪庆香格里拉摄影家协会主席,他多年的摄影体会是:用心感悟美妙绝伦的大自然,用张张图片诉说风格迥一的民族风情。1995年,他开始学习摄影,特别喜欢拍风光、民俗题材照片。1999年在全国画报理论研讨暨优秀报道作品表彰会议中“藏族婚礼”获专题摄影三等奖。2001年“风光一组”获“柯达杯”《中国摄影》2001年度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奖。近年来,他采用飞机航拍的手法,对香格里拉“三江并流”风光和有千年历史的独古宗古城进行拍摄,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保存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2002年11月,其作品“香格里拉鸟瞰”获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类铜奖,同时获《中国年度最佳摄影作品》奖。方震东是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创始人,云南省知名的植物学家。二十几年来,他经常徒步迪庆江边河谷地带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牧场,将沿路看到精彩动植物,用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仅植物就拍摄了大约有3000多种。他说:“各种植物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一代代繁衍下去,滇西北的植物与横断山脉的历史已经有三、四百万年,各种植物都有它自己的肢体语言,有它自己的喜怒哀乐,我能读懂这些不为常人所知道的语言,并了解植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相片的角度来说,我想帮植物说出它们的语言,让生态理念在大众心里慢慢培养起来。”这也是他出版了《中国云南横断山脉野生花卉》画册的动力所在。

香格里拉摄影群体的照片经常在《迪庆日报》周末版、副刊版面上刊登。后来,《迪庆日报》还在香格里拉网、迪庆手机报、迪庆日报微信公众号等上大量运用地方摄影家的相片。

总之,笔者认为,香格里拉摄影群体作品只要植根于香格里拉,就能不断地深化、扩展香格里拉内涵。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