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亲”已成过去时 彝家婚嫁如今变化大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7 17:42:4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香格里拉彝族群众传统封闭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子女的婚姻不再是父母说了算,追求自由恋爱,跨民族、跨区域结婚的彝族青年越来越多,定娃娃亲、指腹为婚、姑舅表兄妹通婚、不与外民族通婚等落后的婚姻观念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传统仪式上,“临时公婆”(特意请来代表男方父母的已做公婆的长者)为新娘换上嫁衣。

过去:结婚前不知伴侣长啥样

“过去,我们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在结婚之前一般都不知道自己的另一半长啥样,对她的一切一无所知,也不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假如结婚那天发现你不喜欢对方,说什么都来不及了,丑、聋、哑、残疾你都得要。”今年50岁,家住虎跳峡镇红旗村的彝族村民吾嘎说。与他同龄的红旗村人,经历的都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吾嘎说,他的婚姻一切从零开始,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互相了解,互相适应,等到他们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发现性格有很大的差异,渐渐就有了分歧。最初几年,他们家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为此,吾嘎提出过离婚,但是,都遭到了双方亲友的强烈反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双方逐渐学会了相互忍让,5年后,两人的“战争”逐渐得到了平息。

传统仪式上,“临时公婆”和“临时新郎”(新郎的代表)把新娘接到临时搭建的新房里,表示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自由恋爱自愿结婚

吾嘎说到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脸上露出了一抹黯然。不过,说到近几年来一家人的生活时,他的脸上挂满了幸福和喜悦之色。他说,两个儿子通过自由恋爱,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媳妇,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夫妻恩爱团结,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真正实现了彝族谚语所说的:博则咯古,穆尼咯博,此不则尼,你哟坏哲(彝语,意思是男人捡石,女人垒石,一家团结,人畜兴旺)。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向送亲的舅舅、叔叔、哥哥(或弟弟)送上相应的美食,以表尊重和隆重接待。 

过去:包办婚姻引发矛盾多

吾嘎为人正直、受人尊重。在虎跳峡镇的彝族村落里称得上是一位有威望的“德古”(彝语,意为有见识、有道德的智者)。他说,过去,由于父母包办婚姻,严重干涉与破坏了子女的婚姻自由,曾经酿成了很多悲剧。在彝族居住地区的民间纠纷当中,婚姻纠纷占了一半以上,而婚姻纠纷引发的矛盾,影响了彝族群众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团结。因婚姻矛盾而使兄妹不和(彝族婚姻以姑舅表兄妹通婚为常见),亲家反目成仇,家族与家族之间矛盾和争讼不断。很多家庭则长期纠缠于矛盾纠纷当中,无法开展正常的生产,也无法平静生活。

传统仪式完毕后,新娘新郎迎接宾客。 

如今:婚姻自主家庭幸福多

吾嘎说:“现在好了,年轻一辈都是自由恋爱,自愿结婚,没有参杂更多的父母、亲友、族人的意愿。成了家以后,家庭很和睦,做事也很团结。即使是个别产生矛盾,也牵扯不到双方的亲友和父母,哪怕有个别的离婚现象,也不像过去那样长期纠缠不清,赔偿不再像过去那样严厉,通过双方亲友协调就可以解决了。”

如今,在虎跳峡镇的彝族村落里,强迫婚姻和包办婚姻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子女意见占主导地位”的自主式婚姻。这样的婚姻基础较包办婚姻牢固可靠,夫妻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促进了家与家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宾客入席就餐。 

变化:婚礼节俭办 移风易俗树新风

近年来,香格里拉彝族群众办婚礼即文明又时尚,除保留了一些有教育意义和有趣的环节之外,移风易俗,一切从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现代文明靠拢。

“现在村里不管办什么事,都朝着节约、卫生这一方向发展,过去办事都是坐在地上吃饭,很不卫生。现在村里置办了一整套的桌椅炊具,哪家办事都很方便,村里也有了自己的‘厨师’,他(她)们做的饭菜跟饭馆里的没什么两样,甚至比酒店里的饭菜好吃呢。”退休老干部闵国泰说。

“过去,结个婚要宰杀几只羊、几头猪,冷肉冷饭一人一份分给大家,既不好吃、吃不饱也不卫生,不喜欢吃的丢了喂狗,很浪费。现在好了,家家结婚都摆桌。虽然没有八碟八碗,但菜是热呼呼的、香喷喷的,客人吃了即可口又卫生,也不用宰杀太多的牲口,一头猪、一只羊也就完全足够了。”办完儿子婚礼的永哈轻松地说。儿子婚礼上来的亲友非常多,比过去的旧式婚礼多出了一倍,但所用的酒肉却比过去的旧式婚礼节约了一半。他说:“有些不好的东西该改就得改,不改不行,不改就永远也跟不上形势。有些好的传统,有意义的习惯该留的留下就行了。”(迪庆日报传媒记者 马建军)

责任编辑:赵德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