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保护“三江”生态屏障侧记 维西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和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伴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的铿锵步伐,感应着时代前进的脉搏,维西县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发展之基来抓,护“三江”清水向东流。 今年清明长假,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游客如织。“我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滇金丝猴,第一次进入茫茫原始森林,这里的蓝天白云、潺潺流水、清新空气,让我流连忘返。”广东游客张先生在他的微博上写道。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在维西县塔城镇,金沙江从塔城镇边流过。腊普河是维西县境内重要的河流,源于攀天阁乡,流经塔城镇注入金沙江,沿岸群山叠翠、稻花飘香,这里有最美的动物国宝滇金丝猴。 塔城镇护林员52岁的老和说:“上世纪90年代,当林区公路修到革花箐时,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政策,滇金丝猴生活繁衍的原始森林保住了,要不然,今天的游客就见不到滇金丝猴了。” 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政策,维西县叫停正在修建的巴迪乡林区公路,准备开工的2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也随着下马了。同时,维西县天然林保护、生态林建设、石漠化治理、腊普河永春河等小流域治理工程相继上马。 白帕塘生态渔庄业主老邓今年62岁,还担任护林员。他亲眼见证了荒山秃岭披上绿装的历史进程:“1998年前,我们村子附近的山都剃了光头,树保不住,水土也就保不住,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现在,我们村山清水秀,有的人家办起了生态渔庄、有的人家办起了生态养鸡场,日子越来越好了。” 白帕塘村是全国文明村,文明的内涵,其中就是良好的生态,依托良好的生态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尝到生态文明甜头的村民越来越高的文明自觉。 “为了护三江清水向东流”,维西县各族干部群众把“人养树、树养人”的理念内植于心,外化于行。 “像保护眼睛一样维护生态环境,倾全县之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维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也是维西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保护。维西县建立环境目标责任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监督到位”的责任体系,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认真执行《环保法》《环评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四个不批”原则,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不批;在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地区的新增污染项目不批。通过“群众举报、专项检查、挂牌督办”方式,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依法依规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 人养树,树养人。过去,康普村白汉顶村民小组是一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区。核桃种植大户李小军说:“近10年来,我们村大力植树造林和建设核桃基地,所有荒山都绿化了,耕地周边种上了核桃。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减少了,水源地等到保护。是树子保住村子,保住水源,保住了村民饭碗。”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这是张贴在维登乡政府大院墙壁上的一幅标语。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维西的山变绿了,水变清澈了,横断山中的绿宝石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9.7%提高到2014年的76%,居全州之首,全县核桃总面积38.62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拥有2亩以上核桃,主要饮水源和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相应功能标准,其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面水质量保持稳定,饮用水源98%水质良好;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环境红利惠及维西各族群众。“今年6月以来,我向山鹰公司交了价值21万元的野生菌。”前来向维西县山鹰野生菌有限责任公司交货的巴迪乡小老板扎西说。 去年以来,山鹰公司出口野生菌鲜货129吨,销往上海、昆明等地野生菌鲜货380吨、干货40吨,累计支付野生菌收购款4200万元。由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维西出产的竹笋、木耳、羊肚菌、蕨菜等山货药材产量逐年上升,群众收入日益增加,青山绿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新的起点上把绿色维西建设推上新台阶。”维西人民政府县长余春桥的话引起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杨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