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二月八 再不来白水台只能等明年了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15 10:42:12

  

仙人遗田——白水台(张国华 摄) 

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白地村(李志纲/摄) 

二月八是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当地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白水台,载歌载舞地欢度这一传统节日。每每这时,圣地白水台就会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感受浓郁的纳西族民间传统文化和白水台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2016年3月16日就是农历二月初八了,大家可以去三坝乡白地村白水台一起感受这一传统节日。

往年三坝白水台“二月八”剪影

    

白水台畔的白地村是纳西东巴文化的发祥地,农历二月初八是当地的盛大节日,这一天,远近八方的各族群众都到此跳舞、对歌、祭拜白水泉。(李志纲/摄)

当地群众手拉手跳起纳西族民间舞蹈“阿卡巴拉”。(杨翠海 王维韬/摄)

 

东巴鼓舞。(杨翠海 王维韬 李志纲/摄)

节日的白水台旁,人们点起一堆堆篝火,在地上垫着松毛,摆上饵块、粑粑、葵花子、梨、鸡鸭鱼肉等食品和热茶。大家席地围坐,亲友们互相问候,开怀畅饮。饭后,人们围成一圈,在悠扬的芦笙声和欢快的锣鼓声中翩翩起舞。青年男女多在浓荫覆盖的大树丛中,对唱山歌。

对歌时,通常是男子先唱出这样的歌词:

今年这一天,

男女四方来;

蓝天和白云,

欢聚分不开。

再由女子唱:

桌子四只脚,

团结一齐坐;

哥妹对山歌,

幸福满心窝。

然后一问一答,彬彬有礼,十分有打趣。

二月八当天,当地群众准备丰富的食物到白水台野炊。(和金莲 陈义/摄)

二月八的来历

关于二月八的来历,当地纳西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个妖魔在宁蒗地区为非作歹,被守护神看管起来。一天,趁守护神熟睡之机,妖魔逃出,变成三个美女,混入在山坡上唱歌跳舞的姑娘之中,企图残害她们。当妖魔快下手的时候,守护神跟踪追来。他从纳西族人家里要了两个鸡蛋,拿在手里,摇身变成一个姑娘,走进舞队中。原来妖魔闻不得鸡蛋味,一闻到鸡蛋味,立即原形毕露,于是当场被擒。守护神感谢纳西族人民的帮助,就在山坡上挖了个池塘,灌满清泉,让这一带纳西族人民于二月初八来这里沐浴,唱歌跳舞。天长日久,就演变成民族节日。

 “二月八”这天,当地的纳西族都要至此杀鸡祭祀山神,并将鸡血涂抹在四周的树枝上,以示崇敬。(李志纲/摄)

求子洞。(杨翠海 王维韬/摄)

取圣水。(杨翠海 王维韬/摄)

白水台景区介绍

白水台海拔约有2380米,其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其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分解反应,形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物,不断覆盖地面而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熔岩地貌。白水台地势随山自然而下,是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占地约为3平方公里。白水台还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称,纳西族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丁巴山郎)从西藏学习佛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来设坛传教,白水台由此成为东巴教徒的神圣之地。据有关专家测定,白水台已有20—30万年的历史。

仙人遗田白水台(李志纲/摄)

在台地中央由十多个泉池相连,串成“天池”,自上而下一台台、一层层堆云积雪,纯白如脂,莹润如玉,耀眼夺目,好似一个银色的世界。台中央的华泉小洲,宛如一弯新月,水从其中滑过;珠光闪烁,奇丽无比。泉边绿树成荫,山花烂漫,天光云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随着天光云影的变幻,景观瞬息万变,使人更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从远处望去,白水台如同用一块巨大的汉白玉雕成,清水从上面流过,犹如流银泻乳,蔚为奇观。

纳西姑娘(李志纲/摄)

白水台如一朵绽放花朵,水从潭中流出,顺地势而下,形成的白色华泉地越来越宽,形成扇状,恰似逐渐长大的白色花朵。在东巴教义中,白色最为神圣。站在台地中央,倚着比人身还高的白色溶岩台壁,看阳光洒在潆潆水流上,耀眼而圣洁的波光涤荡心灵。每年农历二月八日都有隆重的朝拜白水神的仪式,那是纳西人心目中神圣的一刻。

白水台又有“仙人遗田”的美称。步临台地,但见白水台层层叠叠,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间,和白水台下百姓的梯田极为相似。相传,纳西族的两位天神为了让当地的纳西族人学会造田耕地,特地变幻出来这样一片"梯田",所以就有了"仙人遗田"的说法。

纳西人家(李志纲/摄)

白水台作为东巴教的发源地,在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心中,更有一种深刻的意蕴。  木高、李霖灿、赵银棠、杨世光先生的诗作对白水台的赞叹感词令人回味无穷。

木高先生《摩崖诗》: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陇,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主,羡此当人了上乘。”

李霖灿先生《白水台》:  

“昔人往谒黄果树,但见漫天蛟龙怒,鼓涛扬沫近不得,无缘描画空痴慕。安得凝水三千仞,勾勒细摩入绢素,颠倒妄想亦可嗔,不意人间有觅处。白水台前初惊眼,悬流真作白玉注。漫疑凝脂塑云水,却喜白玉泻瀑布。琼流瑶液何时起?银塍玉埂已无数。涌波迭台相堆积,漪纹网路自回互。细细缕织云水态,莹莹石上流不去。终日静观看不足,如展秋水洛神赋。大士何须一苇航,请试人间凌波步。万斛水云任君行,写入图画疑补助。风动风息皆有痕,水流水凝岂无故。对照明镜澈纤尘,安得水住心不住。乡人箫鼓舞龙神,约我讴歌同欢娱。曲尽归来月当头,一片鲛绢水晶路。便拟举手谢世人,瑶台非遥从此渡。”

赵银棠女士吟曰:  

“高山树密一澄潭,薄瀑浅流石镜悬。白水白花称白地,履冰踏雪上云岩。”(选自《玉龙旧话新编》之《登白地白水台》)

杨世光先生叹道:  

“东巴圣地早弘扬,我探崖诗到此方。天垦梯田栽玉米面朵,地供银盏接琼浆。断流仍挂千寻瀑,临暮犹生百丈光。猜是山山嫌太翠,故添另界素文章。”(原载《原野》1989年第4期,收入《中甸县志》)。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