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的《人民日报》全文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意见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生动展现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歌颂光明、抒发理想,鞭挞丑恶、抵制低俗,给人民信心和力量。 “给人民信心和力量”,这应该是文艺工作者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其实也是文艺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事实证明,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让自己创造的精神食粮“给人民信心和力量”。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号召,“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其实这也就是鼓励、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要以自己的行动唤起民众,激发大家共同抗敌的信心与决心。当时,延安文艺给予全国人民的信心与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文艺工作者是在另一条战线上冲锋陷阵厥功至伟。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有些文艺工作者忽视了“给人民信心和力量”的宗旨,甚至走向了反面,他们为社会提供的东西,给人民灰心和丧气,读者在里面看不到光明,得不到正能量。这样的作品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甚至是负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一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名利之心太重。把作品当作追名逐利的“摇钱树”,在这种心态驱使下,个别人急功近利,热衷于搜奇猎艳,一味媚俗,沉溺于低级趣味当中。二是一些文艺工作者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满足于闭门造车。 “给人民信心和力量”,需要我们拿出过得硬的作品来。一要明确到底为谁书写的问题。是为人民书写还是为人民币书写,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只有将人民放在心中,我们才会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与前进动力。二是要真正投身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能否“给人民信心和力量”,是到了我们扪心自问与付诸行动的时候了。(周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