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表决通过,取消已实施20年之久的75%存贷比指标,10月1日起施行。专家表示,存贷比“红线”的取消意味着银行“冲时点”的时代将成为历史,是银行业适应金融市场化的必然选择,也为未来银行业务创新释放更大空间;同时,此举也起到真正缩短融资环节、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以存定贷”不再适宜】 75%这条“红线”的取消一直被市场认为是必然之举。 存贷比指的是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确立了存贷比“红线”,当时存贷比监管对于约束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过快扩张、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和业务创新的多元化,这条“红线”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此前表示,一方面,存贷比指标已难以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真实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另一方面,“以存定贷”的监管不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还可能影响当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 “由于银行挣钱的业务主要还是从贷款中来,现在取消75%这个‘红线’,银行可以不用为了‘冲时点’进行不合理竞争,自身的业务也可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更加适应客户要求,而不用忙于适应监管指标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次呼吁取消存贷比监管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指出,存贷比监管条款从银行法中删除将“有助于银行把创新心思用在正道上”,并起到真正缩短融资环节、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释放中小银行活力】 面对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环境,加大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能力”和“实力”,自然有着顺理成章的意义。“毕竟我国目前主要的融资机构还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赵锡军分析认为,75%“红线”的取消将有利于释放出小银行、小金融机构的活力。 “虽然存贷比对所有银行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但每家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来源不同,面对的实际压力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大银行由于网点多、吸收存款能力强,存贷比离75%上限就比较远,目前工农中建几大行一般都在70%左右;而小银行由于吸储能力比较弱,存贷比压力就会比较大,往往离这条‘红线’也更近。这个指标取消以后,小银行的放款能力就能相应地有所提高,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就能给予更充分的支持。”赵锡军分析说。 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看来,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到了企稳回升、企业信贷需求增加的时候,需要商业银行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信贷能力。“此时取消存贷比监管,也是为未来预留空间,为经济企稳回升创造良好环境。”曾刚表示。 【风险监控仍不放松】 虽然“红线”不再,但也有人担忧,一旦不再给银行套上“紧箍咒”,会不会弱化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金融体系风险控制能力建设有两个方面。银行是从事风险信贷业务的主体,也是第一责任人,因此控制银行本身的风险当然是首要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等角度考虑,也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系统性风险控制体系,这也是金融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目标。而这个体系就包含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风险监测目标。”赵锡军分析,银行风险管理并不会放松,只是更加适应市场机制,由行政监管指标调整为监管监测的分析指标。 “现在强调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更适应市场的一种制度,而存贷比相对来说就是更多适应政府监控风险的一项制度。从存贷比的取消,到存款保险制度的落实,应该说更加适应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赵锡军说。(人民网) |